静脉阿替普酶在未知发作时间的缺血性卒中的应用
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性疾病,而在中国已跃居到第一位,其发病人数占全球所有卒中人数的1/5。目前,超过700万的中国人患有卒中,其中约65%是缺血性卒中。随着人数的增加,中国的卫生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2017年3月,发表在《Stroke》的研究探索了静脉阿替普酶在症状发作时间未知(UKO)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背景和目的:UKO卒中患者不能使用溶栓治疗。研究人员旨在一项大型队列中,研究与4.5小时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相比,静脉阿替普酶在症状发作时间未知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研究人员对47237名静脉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患者来自于2010~2014年参与到安全实施卒中治疗——国际卒中溶栓登记中的医院。研究人员确定了两组患者:(1)UKO患者(502人);(2)卒中发作后4.5小时内治疗的患者(44875人)。结局测量指标为每例安全实施卒中治疗的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情况,其通过治疗后22~36小时的神经影像学确定,以及3个月时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估的功能性结局。
结果:UKO组的患者的年龄显著更大,与≤4.5小时组的患者相比,基线时卒中更严重,和更长的入院到接受治疗的时间。逻辑回归表明,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调整比值比,1.09;95% CI,0.44~2.67)的风险相似,在功能独立性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改良Rankin量表得分为0~2分;调整比值比,0.79;95% CI,0.56~1.10),但是UKO组比≤4.5小时组的死亡率更高(调整比值比,1.58;95% CI,1.04~2.41)。4.5小时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在改良Rankin量表上的所有项都表现出功能缺损的减少(常见的调整比值比,1.29;95% CI,1.01~1.65)。
结论:研究人员的数据表明,与批准的时间窗内接受治疗的患者相比,UKO卒中患者没有更高的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但是会增加死亡率,减少有利结局。
英文链接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8174326
(选题审校:易湛苗 编辑:王英泽)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 评价此内容
- 我要打分
近期推荐
热门关键词
最新会议
- 2013循证医学和实效研究方法学研讨会
-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
- 世界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2013年会议
- 英国介入放射学学会2013年第25届年会
- 美国血液学会2013年年会
- 美国癫痫学会2013年第67届年会
- 肥胖学会 2013年年会
- 2013年第9届欧洲抗体会议
- 国际精神病学协会 2013年会议
- 妇科肿瘤2013年第18届大会
- 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2013年第29届…
- 2013年第4届亚太地区骨质疏松症会议
- 皮肤病协会国际2013年会议
- 世界糖尿病2013年大会
- 2013年国际成瘾性药年会
- 彭晓霞---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
- 武姗姗---累积Meta分析和TSA分析
- 孙凤---Network Meta分析
- 杨智荣---Cochrane综述实战经验分享
- 杨祖耀---疾病频率资料的Meta分析
合作伙伴
Copyright g-med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医学资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络实名:环球医学:京ICP备08004413号-2
关于我们|
我们的服务|版权及责任声明|联系我们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17-0027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京卫计网审[2015]第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