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典型巨大EGIST的术前治疗经验分享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多发于胃(60%~70%)和小肠(25%~30%),目前认为其可能的起源是控制胃肠道蠕动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胃肠道外胃肠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是指发生于胃肠道外的胃肠间质瘤,常见于网膜、肠系膜及腹膜后。EGIST有着与GIST相似的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和基因突变类型,但因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时肿瘤往往较为巨大。本文为一例典型的巨大EGIST案例。
一、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68岁,于2014年4月8日因“中下腹痛2个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腹部平扫CT示腹盆腔巨大囊实性占位,血常规示血红蛋白76g/L,白细胞10.3×109/L,予抗炎、补液等治疗后稍好转,并行腹盆腔增强CT示:①腹盆腔巨大占位(19.4cm×9.6cm),考虑间叶源性恶性肿瘤伴出血机会大;②肝包膜下慢性血肿(图1)。
图1 首诊CT表现,腹盆腔巨大占位(19.4cm×9.6cm)
2014年4月18日行超声引导下腹腔肿块病理活检示:镜下为中小细胞,轻-中度异型,核分裂象不易见,灶性区见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簇状生长。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基因检测(c-KIT基因第11外显子第559位密码子GTT突变为GTA),符合(腹腔)胃肠间质瘤。2014年4月27日起予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mg/d。
2014年5月23日复查腹盆腔增强CT示:腹盆腔占位(13.9cm×6.6cm),较2014年4月10日病灶缩小(图2)。
图2 服用伊马替尼1个月后复查腹盆腔增强CT
2014年8月20日腹盆腔增强CT示,下腹部占位(11cm×7.7cm),较2014年5月23日病灶缩小,病灶中央液化坏死(图3)。
图3 服用伊马替尼4个月后复查腹盆腔增强CT
2014年10月27日腹盆腔增强CT示:腹腔胃肠间质瘤(11cm×6.6cm),较2014年8月20日病灶略缩小(图4)。
图4 服用伊马替尼6个月后复查腹盆腔增强CT
患者口服伊马替尼6个月后,遂来笔者单位胃肠间质瘤专病门诊就诊,以“腹腔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6个月后”收住入院。
既往史及家族史: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父母健在,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苍白。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未及明显肿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直肠指诊:肠壁光滑,未触及明显肿块。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4.15×1012/L,血细胞比容39.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7.0%↓,中性粒细胞计数 1.4×109/L↓。
腹盆腔增强CT:①下腹腔盆腔内见巨大混杂密度软组织肿块,内见片状低密度影,大小约11.0cm×6.6cm,与邻近肠管分界不清,增强后轻中度强化,其内低密度区无强化,余所见肠管未见明显扩张;②肝内见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较大者直径约为2.0cm,肝右叶边缘可见结节状致密影;胆囊未见异常,脾脏未见肿大,胰腺未见异常;③右肾盂内见结节状致密影,左肾内未见明显异常;膀胱充盈欠佳,前列腺、精囊未见异常;④后腹膜未见明显增大的淋巴结,腹、盆腔未见积液。
初步诊断:腹腔巨大胃肠间质瘤术前治疗后。
二、治疗过程
(一)病例分析
患者为老年男性,以“中下腹痛2个月”就诊,CT提示腹盆腔巨大占位,穿刺病理符合胃肠间质瘤,经过6个月的伊马替尼靶向治疗后肿瘤较首诊时明显缩小,而近2个月肿瘤缩小不明显。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肿瘤评估可切除,应行外科手术治疗,并结合术后靶向治疗。
(二)治疗方案
于2014年11月6日行“后腹膜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腹腔肿瘤位于直肠前壁膀胱后方,并向右侧腹壁延伸,大小约12cm。沿着肿块边缘切除肿块与膀胱粘连处,在直肠前壁仔细分离肿块后壁,在肿瘤侧壁仔细解剖并游离出输尿管、输精管,分离肿块并切断结扎肿瘤血管(图5、图6)。手术过程顺利。
图5 术中分离肿瘤与结肠
图6 肿瘤剥离后
(三)术后病理及基因检测
病理诊断:(胃肠道外胃肠间质瘤术前治疗后)胃肠间质瘤,细胞密集,明显异型,部分细胞可见退变,部分区可见肿瘤围绕血管呈簇状生长,可见灶状坏死,坏死区内见胆固醇结晶,泡沫细胞反应,坏死区范围<5%,核分裂象难寻。形态学上,药物反应区范围<5%(影像提示肿瘤从19.4cm缩小至11cm)(图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Des(-),DOG-1(+),Ki-67(Li<1%),NES(+),S-100(+),SMA(+)。
基因检测:c-KIT基因第11外显子第559位密码子GTT(Gln)突变为GAT(Leu);c-KIT基因第9、13、17外显子及PDGFRα基因第12、18外显子无突变。
图7 腹腔肿块大体表现
三、预后
患者于术后第7天恢复出院,术后第14天起恢复伊马替尼靶向治疗,400mg/d。术后第1年,每3个月复查腹盆腔增强CT;术后1年起,每6月复查腹盆腔增强CT。截至2018年10月,随访47个月,未诉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无明显复发转移征象。
四、经验与体会
EGIST具有和GIST相似的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和基因突变类型,但c-KIT第11外显子的突变率较低,约40%~50%,提示其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疗效可能不如GIST。EGIST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生长空间充足,且不累及胃肠道,早期基本无不适主诉,发现时往往肿瘤巨大,核分裂活跃,常伴有淋巴转移或远处转移,因而预后较差。鉴于EGIST特殊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对于腹腔病灶,术中需要仔细探查是否与胃肠道存在粘连和附着,同时术后病理需要明确肿瘤假包膜上是否残留胃肠壁肌组织。
对于拟行术前靶向治疗的GIST患者,应先行活检明确诊断和基因突变类型,首选超声内镜下细针穿刺活检,但限于超声内镜可以达到的消化道管腔范围内。此患者因急性下腹痛就诊于急诊,平扫CT提示肿瘤破裂,且不适于行超声内镜,因此选择经皮穿刺活检。在活检明确为c-KIT 11外显子突变的GIST后,即予伊马替尼400mg/d治疗,用药期间每2~3个月复查腹盆腔增强CT,并参照Choi标准评估治疗效果。对于伊马替尼术前治疗时间,一般认为6~12个月,病灶不再缓解比较合适。此患者经过6个月的伊马替尼靶向治疗后病灶较首诊明显缓解,近2个月肿瘤缓解不明显,因而予手术切除。考虑到此患者靶向治疗前肿瘤>10cm,并且肿瘤发生过破裂,术后继续予伊马替尼400mg/d治疗。
五、专家点评
EGIST首诊时瘤体一般较大,大多数直径超过10cm,且出现局部器官浸润或转移的概率也比胃GIST大,众多研究均表明EGIST的恶性程度较高。目前治疗手段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应尽可能完整切除瘤体,若有邻近器官侵犯则应联合其他脏器切除,因此EGIST的手术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创伤也较大。随着靶向药物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术前进行伊马替尼治疗能显著缩小EGIST的肿瘤体积,降低手术风险,增加手术完整切除率。本例中患者瘤体从19cm缩小至11cm,大大降低了手术难度,提高了R0切除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改善。
六、参考文献
[1]SAWAKI A. Rar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omentum and retroperitoneum [J] .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17, 2 (12): 116.
[2]LAROIA S T, YADAV T, RASTOGI A, et al.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 Unique Entity [J] .World Journal of Oncology, 2016, 7 (2-3): 45-50.
[3]YI J H, PARK B B, KANG J H, et 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5, 21(6): 1845-1850.
[4]AGAIMY A, WUNSCH P 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 a regular origin in the muscularis propria, but an extremely diverse gross presentation [J] .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 2006, 391 (4): 322-329.
[5]沈琳,曹晖,秦叔逵,等.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7年版)[J].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8,4 (1): 31-43.
[6]DIMOFTE M G, PORUMB V, FERARIU D, et al. EGIST of the greater omentum-case study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J]. Romanian journal of morphology and embryology, 2016, 57 (1): 253.
[7]曹晖,高志冬,何裕隆,等. 胃肠间质瘤规范化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9):965-973.
知识来源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 评价此内容
- 我要打分
近期推荐
热点文章
热门关键词
最新会议
- 2013循证医学和实效研究方法学研讨会
-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
- 世界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2013年会议
- 英国介入放射学学会2013年第25届年会
- 美国血液学会2013年年会
- 美国癫痫学会2013年第67届年会
- 肥胖学会 2013年年会
- 2013年第9届欧洲抗体会议
- 国际精神病学协会 2013年会议
- 妇科肿瘤2013年第18届大会
- 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2013年第29届…
- 2013年第4届亚太地区骨质疏松症会议
- 皮肤病协会国际2013年会议
- 世界糖尿病2013年大会
- 2013年国际成瘾性药年会
- 彭晓霞---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
- 武姗姗---累积Meta分析和TSA分析
- 孙凤---Network Meta分析
- 杨智荣---Cochrane综述实战经验分享
- 杨祖耀---疾病频率资料的Meta分析
合作伙伴
Copyright g-med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医学资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络实名:环球医学:京ICP备08004413号-2
关于我们|
我们的服务|版权及责任声明|联系我们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17-0027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京卫计网审[2015]第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