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33岁,四肢麻木无力、言语不清2个月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3岁。因“四肢麻木无力、言语不清2个月”于2012年5月10日收入院。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出现双手及双膝关节以下麻木、无力,行走不稳,言语不清,反应迟钝。偶有头痛、呕吐、饮水呛咳。无头晕、耳鸣,无发热、抽搐。当地医院就诊,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给予奥扎格雷、甲钴胺等药物治疗3天,症状略有减轻,未再继续用药。半个月前行头颅MRI检查发现双侧丘脑急性梗死,左侧基底节和双侧尾状核头部出血可能性大。为进一步诊治收入北京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发病以来饮食可,体重无明显变化。小便控制差,大便正常。
既往史:糖尿病病史2年,未治疗。否认高血压、心脏病史。否认外伤史。无口服避孕药。
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言语缓慢,构音清。时间定向力差,人物、地点定向力尚可,记忆力减退。双侧瞳孔3.5mm,对光反应灵敏,双侧视乳头边界清,未见出血和渗出,眼球各向活动好,无复视和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腱反射对称降低,右侧病理征(+),左侧(−)。痛觉两侧相仿。双手指鼻和双侧跟膝胫试验正常。颈软,Kernig征(−)。行走不稳,需要搀扶,步距增宽,步态基本正常。
辅助检查:2012年4月25日头颅MRI(外院):双侧丘脑急性梗死(图18-1),左侧基底节和双侧尾状核头部出血可能性大。
【入院后辅助检查】
血常规正常,血沉、ASO、CRP均正常。空腹血糖11.2mmol/L(3.9~6.1mmol/L),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正常。糖化血红蛋白8.2%(4.0%~6.2%)。血丙型肝炎抗体、艾滋病抗体和梅毒抗体均阴性。凝血象正常,D-Dimer 409.3ng/ml(< 255ng/ml)。甲状腺功能:TT3、TT4、FT3、FT4、TSH和TPOAb均正常,TGAb 458.80IU/ml(0~70IU/ml)。血CEA、AFP、CA125、CA153、CA199均正常。
图18-1 2012年4月25日头颅MRI:(A)T1WI、(B)T2WI显示双侧丘脑急性梗死
腰穿:脑脊液(CSF)压力120mmH2O,无色透明,常规正常,蛋白578mg/L(150~450mg/L),糖6.7mmol/L(2.5~4.5mmol/L),氯化物正常。细胞学:见极少量的淋巴细胞,未见癌细胞,PAS(−),TB(−)。血和CSF中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风疹病毒IgM抗体均阴性。
【蒋景文教授首次查房】
(2012年5月11日)
患者年轻女性,主要表现反应迟钝、智能下降。曾有四肢麻木、无力,目前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步距宽。无发热,血常规正常。
头颅MRI扫描显示双侧丘脑对称性低密度灶,局部有出血灶,不符合动脉病变的特点。结合患者病史2个月,发病初期头颅CT平扫未见局部占位,病程相对较短,恶性肿瘤可能性不大,综合考虑深静脉血栓可能性大。患者为年轻女性,没有明确的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产褥期、口服避孕药等),行头部MRV或CTV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同时寻找危险因素,查血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因子Ⅲ活性。
【进一步检查】
2012年5月15日行头颅CT血管成像:平扫见双侧丘脑对称性肿胀、密度减低,边缘模糊;脑室系统未见扩张,中线结构无偏移。静脉期:直窦未见显影,下矢状窦至窦汇可见多发侧支循环。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至颈内静脉未见异常。印象:直窦血栓,双侧丘脑梗死(图18-2)。
血蛋白C 119.4%(70%~140%),蛋白S 69.1%(55%~130%)。
【蒋景文教授再次查房】
(2012年5月18日)
直窦血栓可以解释双侧丘脑缺血性改变和基底节区局灶性出血。治疗可考虑溶栓或抗凝治疗。
【治疗】
2012年6月1日转神经外科行直窦内血栓溶栓术。先行大动脉、全脑血管及双侧锁骨下动脉造影术:直窦未显影,双侧硬脑膜动静脉瘘,由双侧脑膜垂体干分支及双侧脑膜后动脉分支供血,回流至大脑大静脉。微导管经股静脉、窦汇进入直窦中部,缓慢注入尿激酶,复查造影直窦部分显影。同时行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治疗。因直窦血栓未完全开通,脑血管造影术后第2天,神经外科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
图18-2 2012年5月15日头颅CT:(A)平扫显示双侧丘脑对称性低密度影;(B)增强扫描未见强化;(C、D)CTV示直窦未见显影(箭头),下矢状窦至窦汇可见多发侧支循环(短箭头)
【随访】
2013年1月(发病后10个月)后随访,患者否认头晕、头痛,言语较前清晰,反应仍慢,可以自己行走,生活基本自理。
【最终诊断】
直窦血栓形成(straight sinus thrombosis)
【讨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多见于20~40岁的年轻人,年发病率为(2~4)/10万,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死亡率达5%~15%。CVST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这是因为妊娠和产褥期、口服避孕药等所致的高凝状态是CVST的最常见危险因素。其他病因包括:严重脱水,乳突、鼻窦等头部及颈部感染或外伤,颅骨手术,头部或全身播散性肿瘤,分娩,新生儿窒息,遗传性凝血异常,如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V Leiden因子突变,抗凝血酶Ⅲ缺乏,代谢性疾病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免疫性或结缔组织疾病如:抗心磷脂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另外,有1/3患者发病原因不明。
静脉窦血栓形成造成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导致脑组织肿胀、静脉水肿、颅内压升高。静脉窦血栓逆行延伸至脑静脉,造成静脉血栓和梗死后出血。静脉窦血栓最常影响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其次是海绵窦和直窦。大约1/3的患者出现一个以上的静脉窦血栓,并且30%~40%的患者伴有小脑和皮质静脉血栓。
CVST呈急性(30%)、亚急性(40%)或慢性(30%)起病。急性起病常见于感染或分娩。头痛最常见,见于80%~90%CVST的患者,可伴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相似。需要注意的是,皮质静脉或深静脉血栓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可以不明显。随着病情演变,出现脑水肿、梗死后出血等,表现局灶的神经系统体征(40%~60%),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和癫痫发作等。严重者出现从淡漠、嗜睡、昏睡到昏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20%~40%)。其他少见的表现有体位性头痛(与低颅压头痛相似),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是大脑表面的静脉血管破裂所致。
CVST的影像学表现有自身特点,在临床诊断中有很大价值。CVST的非增强CT的特征性表现是:致密的血管影和条索影,分别是有急性血栓形成的静脉窦和皮质静脉。增强头颅CT显示静脉窦灌注缺损,典型者在枕大池出现δ征,可见硬膜窦窦壁强化和上矢状窦腔内的血栓。非增强CT显示的CVST的其他征象包括:脑肿胀,局部低密度的脑水肿和静脉血栓,高密度的梗死后出血及硬膜下血肿等。与动脉缺血性疾病相比,CVST引起的脑实质出血更常见,占30%~50%。CT显示CVST改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高。30%~40%CVST患者的头颅CT检查正常。
与CT相比,头颅MRI大大提高了诊断的阳性率。MRI/MRV的优点:①避免使用血管内增强剂,避免离子射线;②更敏感地显示脑实质的损害。MRI关键的发现是血栓的高信号替代了静脉窦的流空。不同时期的静脉窦血栓的MRI表现不同:发病1~5天的血栓,T1等信号,T2低信号,信号反映的是完整红细胞内脱氧血红蛋白。6~15天,血栓主要由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组成,T1高信号,T2也由低信号转为高信号。2~3周以后,血栓逐渐演变为T1等信号,T2高信号。部分再通的血栓呈混杂信号,T1,T2信号减低。MRI的T1和T2是通过血液流空信号的消失来显示静脉窦或大静脉的血栓,但小的静脉流空现象不明显,MRI T2*加权的传统的梯度回波对急性期小静脉血栓非常敏感,T2*显示低信号,可能发现孤立的皮质静脉血栓。
脑实质的损害见于40%~70%CVST患者。深静脉血栓致灰质核团和深部白质异常,表浅的静脉血栓致皮质和皮质下异常。其中,典型的脑实质损害位于皮质下。脑实质损害的严重程度是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MRI显示脑实质损害比CT更敏感。静脉水肿或梗死T2示高信号,但T2像不能分辨血管源性水肿和细胞毒性水肿。发病早期弥散加权相(diffusion weighted images,DWI)可以区别水肿类型,判断损害是否可逆。可逆性的血管源性或细胞毒性水肿(见于癫痫发作)DWI示低信号或等信号,预后好;静脉梗死引起的细胞毒性水肿DWI高信号,预后差。CVST相关的出血,在急性期T2像示低信号,可以是大的皮质下血肿,由中心向外周扩展;更典型的是小的点状出血。
MRI/CT显示的CVST脑实质病变的特点是:不在大动脉供血区,呈多灶性,多见于单侧或双侧的皮质和皮质下,如果是双侧的,常常是不对称的;在发病早期出现多部位的和更严重的脑水肿。在额叶,顶叶和枕叶靠近中线的脑实质损害要怀疑上矢状窦血栓。MRI不仅显示脑实质的改变,还可以呈现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其他影响,如广泛的脑肿胀,白质或其他侧支静脉的扩张。
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是无创影像学检查中诊断CVST的金标准。MRV可清晰地显示受累的静脉窦及静脉血流淤滞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静脉窦发育不全与静脉窦闭塞的MRV表现很相似,要与MRI结合来看,MRI可看到病灶静脉窦呈高信号改变。CT静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venography,CTV)使用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图像显示节段性增强缺损,原始或重建图像显示静脉窦充盈缺损。CTV显示血栓或血流缓慢的静脉窦和静脉,在CVST的诊断方面,CTV与MRI/MRV一样好。CTV检查快捷,特别适用于不能配合,或不能做MRI的患者。
传统的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很少用于诊断。对少见的没有静脉窦血栓的孤立的皮质静脉血栓,或非创伤性检查不能确诊的病例有诊断意义。CVST的血管造影特征:直接影像是造影剂在静脉窦或静脉的充盈缺损;间接影像是静脉排空延迟和异常静脉侧支循环的形成。DSA常用于溶栓治疗,可即刻观察局部溶栓的效果,有助调整溶栓药物的剂量。
实验室检查:绝大多数患者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脑脊液检查没有特征性,除感染性CVST,脑脊液细胞数大多正常,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出血、凝血时间多为正常,但大多数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也有个别患者血D-二聚体在正常范围,所以,D-二聚体正常不能除外CVST。
全身抗凝是CVST治疗的金标准。开始静脉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同时口服华法林。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当INR延长至2~3时,停用肝素,继续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病因的诊断决定着抗凝治疗的持续时间,对明确伴有血栓易患性疾病或复发的CVST,抗凝治疗的时间要长些。抗凝治疗阻止血栓的发展和改善侧支循环,缓解颅内静脉压的升高,对梗死后出血的患者,抗凝治疗也是安全有效的。需要注意的是:一次妊娠或产褥期的CVST并不增加以后妊娠或产褥期CVST的发生,不建议妊娠期间抗凝治疗预防CVST;但是由于产褥期CVST的危险性大于孕期,建议产褥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预防CVST。虽经抗凝治疗,仍有高达10%的死亡率。对抗凝治疗几天后,病情无好转或进行性加重的CVST的患者,除适当的药物治疗,也可考虑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气囊或流变导管的机械取栓术和支架血管成形术。在脑血管造影的监测过程中,导管经颈静脉到达上矢状窦,横窦,开始团注(bonus)单剂量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继之持续尿激酶或t-PA微量泵泵入数小时。局部溶栓治疗虽然有增加颅内出血的报道,但不增加死亡率。与尿激酶相比,t-PA有一些优势,如:生物半衰期短,抗原性小;但文献报道t-PA溶栓增加出血危险性,特别是脑出血患者。伴有静脉窦狭窄的慢性CVST可采用气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极少数病例考虑开放性手术治疗,包括取栓术和去颅骨减压术。另外,要积极对症治疗,如:控制癫痫和颅高压,并针对病因治疗。
虽经积极治疗,CVST仍有5%~10%的死亡率和15%~30%的致残率。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影响着预后,特别是有颅高压的CVST患者,延后治疗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头痛合并局灶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患者预后差,昏迷和出血是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长期随访发现:虽然约60%的急性CVST患者临床完全恢复,但7%的患者发生其他血栓事件,2%~12%再次发生CVST,5%~32%发生癫痫,1%~5%因视神经萎缩而视力丧失。另外,还有神经心理和神经精神方面的改变。
对临床或CT怀疑的CVST,表现为持续头痛,局灶症状,癫痫,意识障碍,眼底水肿,不能解释的深部或脑叶出血,特别是病灶范围不能用某动脉梗死或出血解释,及在中线附近的病灶,要考虑CVST的可能。若同时存在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如妊娠和产褥期、头颈部感染、外伤等,应该高度怀疑CVST,一定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如MRV或CTV)进行排除。对确诊静脉窦血栓病例,根据患者情况,及早开始抗凝治疗。对病情恶化的病例,可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另外,积极的对症治疗对改善预后也非常重要。
来源:《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剖析》
参编:刘银红
页码:92-97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评价此内容
- 我要打分
近期推荐
热门关键词
最新会议
- 2013循证医学和实效研究方法学研讨会
- 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
- 世界帕金森病和相关疾病2013年会议
- 英国介入放射学学会2013年第25届年会
- 美国血液学会2013年年会
- 美国癫痫学会2013年第67届年会
- 肥胖学会 2013年年会
- 2013年第9届欧洲抗体会议
- 国际精神病学协会 2013年会议
- 妇科肿瘤2013年第18届大会
- 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2013年第29届…
- 2013年第4届亚太地区骨质疏松症会议
- 皮肤病协会国际2013年会议
- 世界糖尿病2013年大会
- 2013年国际成瘾性药年会
- 彭晓霞---诊断试验的Meta分析
- 武姗姗---累积Meta分析和TSA分析
- 孙凤---Network Meta分析
- 杨智荣---Cochrane综述实战经验分享
- 杨祖耀---疾病频率资料的Meta分析
合作伙伴
Copyright g-med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环球医学资讯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络实名:环球医学:京ICP备08004413号-2
关于我们|
我们的服务|版权及责任声明|联系我们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17-0027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京卫计网审[2015]第03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