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神经>>正文内容
神经

一例韦尼克脑病的诊疗和评析

来源:    时间:2024年12月31日    点击数:    5星

62岁男性,反复呕吐,于当地县级医院就诊。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降部起始段不完全梗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稍减轻。之后呕吐加剧,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为幽门梗阻、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转入笔者医院进一步诊治。该患者所患何病?如何治疗?

一、病情摘要

1.基本情况
男性患者,62岁,以“反复呕吐2个月,加剧5天”为主诉,于2014年7月入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频繁呕吐胃内容物,每天5~6次,进食后为甚,非喷射性,无呕血、腹痛、腹胀、腹泻、畏寒、发热等症状,于当地县级医院就诊。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降部起始段不完全梗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稍减轻。此后仍有频繁呕吐,未规律治疗。入院前5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呕吐加剧,每隔1小时左右即呕吐胃内容物,无呕血,伴咳嗽且咳少量白黏痰,感到头晕,四肢冰冷,尿量约为500ml/d,无头痛和神志异常,于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考虑为幽门梗阻、低血容量性休克,予禁食、胃肠减压、扩容补液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升压等对症治疗。患者四肢冰冷较之前改善,尿量为1500~2000ml/d,血压需升压药物维持,且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8.5℃,伴反应迟钝,咳嗽且咳痰加重,痰黄质黏稠,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进行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

2.既往
身体健康,无吸烟、酗酒史。

3.入院查体
体温37.5℃,脉搏126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95/45mmHg[去甲肾上腺素0.6μg/(kg·min),多巴胺8μg/(kg·min)],SpO297%(鼻导管给氧,5L/min)。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消瘦外观,查体合作。全身淋巴结未肿大,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发绀,无花斑样改变。双侧眼睑无水肿,无眼窝凹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到位。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闻及少量小水泡音。心率126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1~2次/分。四肢稍冰冷,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双侧巴宾斯基征阴性,克氏征、布氏征阴性。

4.入院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7~18.62)×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8.2%~91.11%,血红蛋白161g/L,血小板计数267×109/L。血糖8.83mmol/L,尿素氮13.8mmol/L,肌酐377μmol/L,尿酸567μmol/L,钾3.29mmol/L,钠131mmol/L,氯85mmol/L,肌钙蛋白Ⅰ0.02ng/ml。NT-proBNP 511.20pg/ml。降钙素原2.24ng/ml。
血气分析(FiO2 41%):
pH 7.424,PaCO2 36.5mmHg,PaO2 83.3mmHg,HCO3- 27.5mmol/L,BE -3.6mmol/L,氧合指数203mmHg。
胸部CT:
①右肺下叶支气管起始段腔内片状密度增浓影,管腔变窄,远端管腔闭塞,右肺下叶大片状实变影,考虑为阻塞性炎症;②双肺下叶少许斑片影、条索影;③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图1)。
颅脑CT:
颅内未见明显异常(图2)。

图1 胸部CT表现

图2 颅脑CT表现

5.初步诊断
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梗阻;②双侧肺炎伴胸腔积液;③Ⅰ型呼吸衰竭;④脓毒症。

二、诊治过程

【病例特点】

1.一般情况
老年男性,既往无特殊病史,无酗酒史。
2.主要症状和体征
反复呕吐,入院前5天呕吐症状加重,并出现咳嗽、咳痰、四肢冰冷、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改善,并出现发热、咳嗽咳痰加重、反应迟钝,血压仍需升压药物维持。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呼吸衰竭Ⅰ型(氧合指数203mmHg);胃镜可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不全梗阻。
4.胸部CT
右肺下叶支气管起始段腔内片状密度增浓影,管腔变窄,远端管腔闭塞,右肺下叶大片状实变影,双下肺少许斑片影、条索影。

【鉴别诊断思路】

患者因频繁呕吐后出现四肢冰冷、尿量减少的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就诊时血压明显降低,考虑为低血容量休克。医院予补液扩容等治疗后,患者四肢冰冷改善,尿量增加至1500~2000ml/d,且血肌酐水平降至正常,低血容量状态已纠正,但血压仍需升压药物维持,休克仍未纠正。休克是临床中常见的急危重症,系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明确患者休克的具体病因是目前首先面临的诊断难点。

(1)低血容量性休克
患者有十二指肠溃疡伴梗阻病史,近2个月反复呕吐,且无法正常进食,体液丢失量大。5天前呕吐加重,伴尿量减少,血肌酐377μmol/L,在外院诊断低血容量性休克。经过3天补液扩容治疗,患者无眼窝凹陷等脱水外观,提示有效容量不足已有所纠正,但仍需中等剂量升压药物维持血压。因此,无法仅以低血容量性休克解释患者目前的症状,可进一步评估容量状态协助诊断。
(2)脓毒症
本例患者入院前出现咳嗽、咳痰伴发热。入院时血压低,四肢稍冰冷,肺部可闻小水泡音,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结合胸部CT所示,双侧肺炎诊断明确。同时,患者存在器官功能损害,SOFA评分>2分,故脓毒症诊断明确。

【诊治措施】

1.入院后相关检查
(1)一般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6×109/L,中性粒细胞71.6%,血红蛋白8g/L,血小板计数334×109/L;尿常规:正常。
(2)感染相关检查
降钙素原0.28ng/ml;痰培养:阴沟肠杆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亚胺培南敏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血培养阴性。
(3)其他检查
NT-proBNP 2312pg/ml;血气分析(FiO241%):pH值7.352,二氧化碳分压(PaCO2)42.5mmHg,氧分压(PaO2)76.5mmHg,实际碳酸氢根(HCO3-)24.8mmol/L,剩余碱(BE) -2.2mmol/L;乳酸2.2mmol/L。
(4)支气管镜检查:
右肺中叶及下叶较多白色分泌物,以基底段为主,左肺各段少量白色黏稠分泌物。吸净分泌物后,见各段支气管黏膜光滑,轻度水肿,管腔通畅,未见出血、狭窄及新生物。
(5)腹部超声
未见明显异常。

2.入院后相关治疗
予美罗培南抗感染,同时予化痰、痰液引流及间断支气管镜吸痰等处理;监测中心静脉压(7mmHg),并继续予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升压治疗;营养支持以肠外营养为主,其中葡萄糖200g/d,脂肪乳75g/d。
入院第2天,床边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严重变形,可见溃疡瘢痕,球降交界处狭窄,置鼻肠管失败。
次日,以超细胃镜下鼻肠管置入成功,予肠内营养(整蛋白制剂500ml/d)。

经上述综合治疗8天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痰量明显减少,色白。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6×109/L;中性粒细胞70.1%;降钙素原0.12ng/ml;复查胸部CT:双肺多发斑片状、片状密度增浓影,边界模糊,部分呈磨玻璃样密度,部分实变,并见支气管充气征,双侧少量胸腔积液,病灶及胸腔积液较前均有所吸收(图3),提示肺部感染有所控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抗感染药物降级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但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及意识障碍,反应迟钝逐步加重,出现答非所问,时而烦躁不安、大声喊叫,入院第8天出现意识障碍,呈嗜睡到昏睡状态,血压需去甲肾上腺素0.6~1.0μg/(kg·min)、多巴胺6~8μg/(kg·min)维持在95/60mmHg左右。

为明确病因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检查显示,脑脊液压力85mmH2O,无色、透明,白细胞计数4×109/L,葡萄糖3.63mmol/L,氯123mmol/L,腺苷脱氨酶5.00U/L,总蛋白69.0mg/dl,可排除颅内感染性疾病。经抗感染等治疗,患者已无发热,胸部CT可见肺部感染性病变较前改善,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降钙素原明显下降,血培养、尿常规、腹部超声等检查未发现新感染灶,不支持感染导致脓毒症脑病诊断。此外,患者无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皮质醇、ACTH、性腺激素等检查均正常。因患者近2个月进食明显减少,需考虑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摄入不足导致的代谢性脑病,可进一步行颅脑MRI。

图3 复查胸部CT

颅脑MRI见第三脑室旁丘脑内变伴脑室内血肿,考虑为韦尼克(Wernicke)脑病合并脑室出血(图4)。

3.最后诊断
①韦尼克脑病;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梗阻;③双侧肺炎。

【临床转归】

基于上述诊断,予补充维生素B1(100mg,肌内注射,每天3次),同时停用肠外营养中的葡萄糖,加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3天,患者神志逐渐转清,升压药物剂量逐步减少至停用,血压平稳。治疗后第10天,再次复查颅脑MRI见第三脑室旁丘脑内侧病变伴脑室内血肿,病灶有所吸收(图5)。

图4 颅脑MRI

第三脑室旁丘脑内侧病侧可见对称分布的片状病灶,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DWI呈略高信号;第三脑室内可见片状略短T1、略短T2信号,范围约1.1cm×2.0cm×1.4cm,双侧脑室后角可见斑片状略短T1、略短T2信号伴液平面;大脑半卵圆区、基底核区、脑干内可见斑点状、片状异常信号灶,呈长T1、长T2信号

图5 颅脑MRI

第三脑室旁丘脑内侧可见对称分布的片状病灶,呈略长T1、略长T2信号,DWI呈略高信号,比前范围稍缩小;第三脑室内片状异常信号,范围约1.1cm×0.5cm×1.0cm,呈短T1、长T2信号;双侧脑室后角液平消失;大脑半卵圆区、基底核区、脑干内可见斑点状、片状异常信号灶,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脑实质及脑膜未见明显异常强化

【临床难点】

患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精神症状加重及意识障碍,需考虑哪些原因?
(1)脓毒症脑病
为脓毒症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感染后全身炎症反应引起弥漫性脑功能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谵妄甚至昏迷为临床特征。本例患者在感染控制后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两者之间无因果关系,故可排除脓毒症脑病。
(2)脑血管意外
本例患者年龄大,病程中出现休克,且精神症状及意识障碍加重,需注意排除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可能。患者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颅脑MRI未见相关病灶,故可排除。
(3)颅内感染
本例患者入院前即出现头晕伴发热,后出现精神症状、意识障碍,需考虑颅内感染可能。根据脑脊液相关检查结果,可排除该病。
(4)代谢性脑病
失衡、电解质紊乱,甲状腺素等激素水平亦正常,在排除脓毒症脑病、颅内感染等疾病后,仍需高度怀疑内环境紊乱所致代谢性脑病可能。最终,颅脑MRI证实为代谢因素所致韦尼克脑病。
患者出现韦尼克脑病的原因是什么?精神神经症状加重、休克难以纠正的原因是什么?
本例患者近2个月反复呕吐、进食量减少,引起维生素B1极度缺乏及脑细胞代谢障碍,导致发生韦尼克脑病。患者住院期间每天静脉输入葡萄糖200g,大量使用葡萄糖使血中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减慢,进一步消耗体内维生素B1,从而加重大脑组织损害,这也是精神神经症状加重的原因。此外,维生素B1缺乏导致大脑组织损害,累及丘脑交感中枢,并且由于血液中大量丙酮酸滞留,导致周围动脉阻力降低及血压下降,这也是本例患者休克难以纠正的原因。经补充维生素B1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支持了韦尼克脑病诊断。

三、点睛析评

韦尼克脑病由Carl Wernicke于1881年首先描述,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维生素B1是机体糖代谢的重要辅酶,其缺乏可导致糖代谢三羧酸循环障碍,使脑对葡萄糖利用普遍降低,早期可导致细胞内和细胞外水肿,随后出现脱髓鞘和血管的改变,最终造成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临床表现为韦尼克脑病。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B1,必须依赖外源性补给。正常状态下,停止维生素B1供给,机体贮存的维生素B1将在2~3周内耗竭。任何能导致维生素B1摄入过少、吸收利用障碍以及丢失过多等因素,均可诱发韦尼克脑病。按病因可将韦尼克脑病分为两类:一类是因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酒精性韦尼克脑病,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另一类是由于胃肠道经等其他因素影响引起的非酒精性韦尼克脑病,影响因素包括呕吐、营养不良、神经性厌食、肝病、胃全部切除、恶性肿瘤、恶性贫血、慢性腹泻、长期肾透析、非肠道营养缺乏维生素B1等。

典型韦尼克脑病的临床表现为精神障碍、眼肌麻痹、共济失调“三联征”,但是仅有1/3患者出现“三联症”的表现。非酒精性韦尼克脑病临床症状更不典型,或仅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乏力或低血压、心动过速等。本病可通过对维生素B1相关检测确诊,全血或红细胞转酮醇酶活性测定特异性高,单磷硫胺测定敏感度高。未经治疗的韦尼克脑病患者,通常出现血丙酮酸盐含量增高和血转酮醇酶明显降低。头颅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有限,对高度怀疑韦尼克脑病者应行颅脑MRI检查。该病颅脑MRI的特征性表现为双侧丘脑神经轴索损害及神经细胞髓鞘脱失,脑干低密度或高密度病变,可伴有点状出血等。因为检测条件所限,维生素B1相关检测在国内开展较少,可根据临床表现、颅脑影像及治疗反应诊断本病。

本病例的诊治过程提示,对于长期大量饮酒、严重呕吐、胃肠道术后等有维生素B1缺乏高危因素的患者,一旦出现精神障碍、神志改变或共济失调等表现,需考虑合并韦尼克脑病可能。非酒精性韦尼克脑病临床症状复杂,可以休克、低体温为首发症状,临床上需根据临床症状及治疗反应等进行诊断。韦尼克脑病一经确诊,应立即予大剂量维生素B1治疗,多数患者可痊愈。本病若诊断不及时或未予治疗,病死率可高达50%以上,故提高临床医师,特别是重症医学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至关重要。

知识来源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