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神经>>正文内容
神经

男53岁,因间断发热伴体重下降2个月就诊

来源:    时间:2016年06月06日    点击数:    5星

者,男性,53岁,主因“间断发热伴体重下降2个月”于2004年8月15日首次来笔者医院急诊就诊。

患者自2004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发热,体温波动于38.5~39℃,最高为39℃,伴畏寒和食欲下降,晨起体温正常。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以及尿频、尿急等症状,无盗汗、皮疹或关节痛。当时到××医院就诊发现脾大(肋下6cm),空腹血糖升高(6.86mmol/L),HGB 101g/L,AFP<25ng/ml,CEA <10ng/ml。胸片示“右上肺陈旧性结核灶”,未行特殊治疗。但患者仍午后畏寒不适和间断发热,体温38.5℃左右,自服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和阿司匹林(巴米尔)]体温可降至正常。2004年8月15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到笔者医院急诊就诊。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未规律监测和治疗,发现血糖升高3个月。否认肝炎和结核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有吸烟史(每日40支)和饮酒史(每日1斤)。

入院查体:T 36﹒7℃,P 76次/分,R 18次/分,BP 110/60mmHg。神志清楚。睑结膜略苍白,全身皮肤和黏膜未见黄染或出血点。杵状指,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界不大,心率76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肝肋下4cm,质韧,无触痛,脾肋下6cm,质韧,无触痛,移动性浊音(-),肝区和双肾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5 级,病理征(-)。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5﹒1×109/L,N 72%,HGB 92g/L,PLT 155×109/L。胸片未见活动性病变。腹部B 超:肝脏增大,门脉增宽、脾大和少量腹水,胃底体部肥厚性改变。头颅MRI 腔隙性脑梗死。

【分析】

入急诊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及改善脑循环治疗,患者头晕和视物模糊症状好转,但仍有午后畏寒和发热。

追问病史,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下降,2个月内体重减轻10kg,8月20日以“发热、消瘦原因待查”收入消化科。

入院后检查:血常规:WBC 4﹒15×109/L,N 67%,RBC 2﹒67 ×1012/L,HGB 76﹒5g/L,PLT 139﹒5×109/L。Ret 2﹒43%。尿常规正常。大便OB 阴性。凝血分析:PT 11﹒7秒,FIB 415mg/dl,APTT 50秒,D‐二聚体819ng/ml,FDP<5ng/ml。ASO 阴性。ESR 95mm/h,CRP 32﹒7mg/L,RF 307IU/ml。IgG 升高(40.6g/L),IgA 及IgM 正常,补体C3、C4降低(分别为0.551g/L 及0.0963g/L)。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CIC)(68.6U/ml,正常值<10U/ml)。血氨83μmol/L。铁蛋白轻度升高,维生素B12降低(114.7pg/ml),总铁结合力及血清铁正常,肿瘤标记物(CEA、AFP、CA125、PSA)正常。腹部增强CT:脾大,脾脏小片低密度灶,考虑脾感染性病变或小的缺血性病变。心电图大致正常。

结合患者长期饮酒史,B 超检查提示门脉增宽、脾大,肝炎病毒学指标阴性,考虑酒精性肝硬化可能性大。但也有疑问:①发热原因未明;②腹部CT 未提示肝硬化及腹水表现;③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均正常,与肝硬化导致的脾亢不相符。

进一步行骨穿提示增生性贫血。尿本周蛋白阴性,腰椎正侧位片未见骨质破坏表现,不支持血液系统疾病。胃镜示慢性胃炎,未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硬化诊断依据不足,只能诊断酒精性肝损害。

入院后经继续改善脑循环治疗及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患者体温持续在37℃以下。8月29日患者晨起出现右踝部疼痛,查体见右踝部肿胀,压痛(+)。考虑患者发热无明显规律,间断出现,无明确感染迹象,伴头晕、视物模糊(追问病史为复视)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IgG 明显升高,CIC 升高,血沉增快,补体降低,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性大,进一步检查ANA、抗心磷脂抗体及ANCA 均阴性。请免疫科会诊后,考虑颞动脉炎可能性大。

颞动脉炎又称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中动脉与大动脉血管炎,常累及一个或多个颈动脉分支,尤其是颞动脉。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0年诊断标准为:①发病年龄≥50岁;②新近出现的头痛;③颞动脉有压痛,搏动减弱(非因动脉粥样硬化);④ESR≥50mm/h;⑤颞动脉活检示血管炎,表现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浸润或肉芽肿性炎症,并且常有多核巨细胞。具备3条即可诊断。

患者的发热、复视、消瘦、血沉快均为非特异性表现,无头痛及颞动脉压痛,并且拒绝行颞动脉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予泼尼松15mg qd 试验性治疗后出院随诊。

11月7日患者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伴不语和性格改变,恶心、纳差,收入神经内科。查体:神清语利,计算力及记忆力减退,逻辑能力差,左侧肢体肌力4 级。头颅MRI:右颞枕叶交界区、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岛叶、颞叶脑梗死,左小脑、双侧底节区及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灶。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0×106/L,外观透明,潘氏试验(-),糖2.66mmol/L,蛋白0.4g/L,氯化物119mmol/L,脑脊液抗酸杆菌、病毒检查及新型隐球菌均阴性。脑电图为广泛轻度异常。

入院后予抗感染、脱水及对症治疗,第5天患者出现嗜睡,左侧肢体肌力较前下降,为3级,左下肢肌力3 级。第6天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4℃,查3次血培养均阴性。复查CRP 及血沉仍快。

主任查房,补充查体:双下肢胫前、胫后见皮下色素沉着,压之不褪色。分析病史:

1﹒患者长期间断发热,最高39℃,CRP 及ESR 明显升高,考虑为细菌性全身性炎症。

2﹒根据8月和11月两次头颅MRI 分析两次血管事件,第一次为后循环,为丘脑穿动脉闭塞,第二次为前循环大脑中动脉皮层支梗死,可考虑为栓塞,栓子来源:①颈部大血管;②心源性。

3﹒患者脾大,贫血,双下肢所见非一般皮疹,可考虑为小动脉栓塞性病变。

4﹒免疫系统方面检查,两次住院查ANCA、ANA 等均阴性,仅RF 阳性。

5﹒患者杵状指,说明长期缺氧。根据以上特点,考虑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瓣膜栓子脱落引起脑栓塞,或颈部血管斑块脱落。尽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颈部血管彩超,继续血培养寻找病原菌。加抗凝治疗。
 

超声心动图回报: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大小约1.52cm×0.78cm),主动脉瓣叶穿孔?主动脉瓣反流,见图52‐1。双颈动脉彩超未见异常。

最终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脑栓塞。

经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后自动转外院行手术治疗。

【讨论】

该患者以发热起病,发热贯穿整个病程,并在病程中依次出现消瘦、脾大、贫血、皮肤损害及两次脑血管事件。整个病程单独用颞动脉炎、结核性脑血管炎、酒精性肝病等均无法解释,最后超声心动图明确主动脉瓣赘生物,得以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临床表现复杂,病程长,各个阶段临床症状跨越较大,诊断的关键在于把上述症状联系起来,想到心内膜炎的可能。

2009年欧洲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防治指南指出,出现下列临床表现应怀疑IE:①新出现的心脏杂音;②原因不明的栓塞事件;③原因不明的败血症;④与下列有关的发热:心脏人工材料[包括人工心瓣膜、起搏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导管侵入检查等]、既往IE 史、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

在IE 的诊疗及随访过程中,经胸超声心动图(敏感性40%~60%)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90%~100%)检查很重要。但对已有瓣膜病变,如二尖瓣脱垂、严重瓣膜钙化、人工瓣膜者及赘生物<2mm 或无赘生物者,超声诊断较难。故对初始超声检查阴性者,如高度怀疑IE,可于7~10天后复查。

【小结】
通过本病例,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认识。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伴器官栓塞的患者,要想到本病的可能,心脏超声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