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神经>>正文内容
神经

男43岁,令人困惑的四肢无力,外院诊断为颈椎病,治疗无效

来源:    时间:2016年11月08日    点击数:    5星

男,43岁,右利手。

主诉:进行性四肢无力2年余。

病史: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肢体无力,右臂上举费力,穿衣服可,晒衣服费力,上楼时觉右下肢发软,但仍能上五楼,偶觉持筷时手指僵硬感,无肢体疼痛,偶有肌肉跳动感。于外院诊断为“颈椎病”,经治疗无效。后转院就诊,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CK 806U/L。2004年6月份后觉病情明显进展,右上肢近端无力加重,左上肢也出现明显无力,觉前臂上举、梳头、晒衣服等费力,双下肢登楼费力,只能自行登上一层楼,以后需扶把手,上公共车时也需用手扶,右下肢重于左下肢,伴肘部和大腿“肉跳”感。于外院行肌电图检查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示“微小轴空改变”,以“酒精中毒性神经肌肉病变”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及中药治疗,自觉症状略有改善,回家继续服用抗风湿药治疗,但2004年9月病情又明显加重,发现双大腿肌肉明显萎缩,坐下后不能站立,需用手搀扶,脚背抬起困难,行走不便,双臂上抬困难,不能举至水平位置,双手持物也觉费力,于当地医院给予维生素治疗14天无效后转入本院。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脑神经阴性,舌肌未见明显异常,胸锁乳突肌力5级,右上肢肌力2+–3+–4–4+,左上肢肌力3-–4–4–4+,右下肢肌力2–4–4–4,左下肢3-–4–4–4,上肢伸肌差于屈肌,下肢屈肌差于伸肌,双侧二头肌、三头肌和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踝反射(-),四肢肌张力稍低,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三头肌、股四头肌明显萎缩,胫骨前肌轻度萎缩,深浅感觉无明显异常。

“肉跳”的实质是肌束震颤,表现为肌群的一种短暂、非同步抽动,由前角运动单位的不自主收缩引起。“肉跳”必需在静息情况下观察,肥胖人群和婴儿由于皮下脂肪的影响不易观察。由于在正常人群中可以出现(如运动后),它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无临床意义。

既往史:有高血压史及胃炎史。有饮酒史,但量不多。否认毒物接触史。

家族史和个人史:无特殊。

入院分析:患者四肢无力伴肌肉萎缩,以近端为主,略不对称,腱反射无明显增减,没有感觉障碍。故定位主要考虑下运动神经元通路的问题,其中以肌肉和前角广泛病变可能性最大。由于血清CK水平增高,临床上首先怀疑肌肉病变是可以的,但前角病变却不能完全除外。因为患者的肌无力和肌萎缩进展相对较快,且有肉跳,而血清CK增高又不是否定前角病变的绝对理由。因此肌肉和前角细胞病变都应考虑,需进一步行肌电图检查在两者间进行鉴别。

从疾病定性的角度而言,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为:①中年男性,慢性起病;②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伴萎缩,病程中有肉跳;③查体腱反射无明显增减,没有感觉障碍;④血清CK轻度增高。

在临床上本例患者可归为累及肌肉或前角细胞的“肢带综合征”范畴,需在以下疾病中予以行鉴别。

(1)近端脊肌萎缩症(SMA)Ⅳ型:也称为5q13 SMA Ⅳ型,部分由SMN基因缺失所致,但多数基因定位不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成年起病的近端无力伴肌肉萎缩,有肉跳,血清CK可轻度增高,肌电图和肌肉病理呈神经源性损害。综合本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考虑此症可能性最大。

(2)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症(LGMD):本类肌病为常染色体显、隐性遗传,种类繁多,目前报道已有20型[1],男女均可患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萎缩为主要表现,肌肉免疫病理可见各种肌细胞骨架蛋白或相关蛋白染色异常。本例病程仅2年,但肌肉萎缩已非常明显;无关节挛缩、腓肠肌肥大及心脏受累等常见LGMD合并改变,而常有“肉跳”主诉,故临床特点不符合,可借助肌肉病理完全除外。

(3)代谢性肌病:包括糖原累积病、脂质沉积性肌病以及线粒体肌病。患者一般有运动不耐受和病情波动等特点,但也有呈“肢带综合征”样慢性肌病表现者,可行肌肉活检行特殊染色以鉴别除外。

为进一步明确肌无力原因,肌电图检查是确定正确病变部位的关键,而进一步的肌肉活检则可能对明确疾病性质有一定帮助。

院内观察: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左右三角肌、胸锁乳突肌、第一背侧骨间肌、股四头肌、胫前肌等被检肌均可见纤颤波和正尖波,肌肉轻收缩见MUP时限延长、波幅增宽,MCV和SCV正常。

股四头肌活检冰冻切片示神经源性损害。HE染色可见肌纤维大组萎缩,大组肥大,均呈簇状分布(彩图2-2-33);ATP9. 4染色可见纤维排列失去棋盘镶嵌样分布,有群组化现象,Ⅰ型纤维以肥大为主,Ⅱ型萎缩明显(图2-2-34)。

讨论:也许本例患者并不疑难,但诊断可谓是一波三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病变定位时受到了辅助检查的干扰和误导,定位尚不明确,定性更无

LGMD分为常染色体显性(1A-1F)和常染色体隐性(2A-2N),目前共20型。

肌纤维群组化是一种神经源性肌肉病理改变,主要见于前角细胞病变,有时周围神经病变也可出现。

图2-2-34 ATP9. 4染色可见纤维排列失去棋盘镶嵌样分布,有群组化现象,Ⅰ型纤维以肥大为主,Ⅱ型纤维萎缩明显(黑箭头)×200

从谈起。外院2次肌电图检查的结果截然相反,肌肉抑或前角病变仍不肯定,对医生的判断造成一定困难。在此情况下外院又做了一次肌肉活检,“微小轴空”的描述更令临床医生匪夷所思。由此,患者的诊断一直未能予以明确。

对于一个神经肌病患者,肌电图和病理活检是定位和定性的关键,由于经验水平的关系,在判断检查结果时可能会有一些偏差。要想最终明确诊断,重复检查在所难免。经过第3次系统的肌电图检查和第2次肌肉活检,肌肉无力的病变部位除外了肌源性损害,确定为广泛前角细胞病变。定位的问题解决了,随之而来的是定性。一个中年男性,隐袭性起病,进行性加重,近端重于远端,病程至少半年,病变部位为广泛前角细胞损害,首先考虑是一种纯累及下运动神经元的变性病。由于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的内涵不断在发展变化[2],对其具体归类有一定困难,参照现有分类,临床上倾向近端脊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Ⅳ型的诊断。

SMA广义上系指由于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导致的近端肌无力、萎缩和肌束纤颤的一类疾病,包括近端SMA(亦称为5q13 SMA)、X-连锁SMA、Kennedy病、远端SMA以及伴呼吸无力的SMA(SMARD)等[3]。SMA狭义上主要是指近端SMA,

Kennedy病是一种X-连锁延髓脊髓神经元病,男性患病,多于40~60岁起病,进行性延髓麻痹是其核心症状。

由于与位于5q13上的SMN1基因缺失有关,也称为5q13 SMA,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新生儿发病率为1/100万,携带者为1/50,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性疾病[4, 5]。一般根据起病年龄和病变程度将该病分为Ⅰ~Ⅳ型,Ⅰ型即为Werdnig-Hoffmann病,于出生后6月内起病,是SMA最严重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已诊断SMA患者中的50%[6]。Ⅱ型为中间型,于生后7~18个月内起病。Ⅲ型称为Kugelberg-Welander病,于18个月后起病,病情轻重不一。Ⅳ型称为成人型,多于20~50岁间起病,病情相对较轻。SMA Ⅰ~Ⅳ型的临床比较见表2-2-14。

表2-2-14 5q13 SMA临床分型[9]

SMAⅣ型约占近端脊肌萎缩症的15.2%,大部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散发。部分患者中发现有SMN基因的缺失[7],但多数基因定位不明。目前有关本型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本型其实包括了部分成年发病的Ⅲb型SMA和不明原因的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欧洲神经肌病工作组于1999年制定的SMA的诊断标准就未将其包括在内[8]。然而,目前多数文献还是将其列为5q13 SMA的一种临床亚型[9]。

SMA Ⅳ型发病年龄为20~50岁,男性较多,呈隐袭起病,表现缓慢发生的进行性上、下肢近端无力及肌萎缩,有肌束震颤,少数病例累及延髓。40岁以后起病者其病变可从肢体近端扩展至远端及躯干肌肉。通常预后较好,发病后可存活20~30年[10]。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快,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时间早,预后极差。本例在2年内就发展至明显肌肉萎缩,属于进展快者。

以往认为,血清CK增高是肌肉病变的特殊标志,但随着对神经肌病的深入认识,发现并非如此。肌病、神经-肌接头病、周围神经病以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均有血清CK增高的报道(见丁香视野)。许多研究指出近端型脊肌萎缩症患者血清中常见CK轻中度升高。Rudnik-Schoneborn等[11]通过协作研究了504名SMA患者的CK水平,其中Ⅰ型有138例,Ⅱ型有127例,Ⅲa型144例,Ⅲb型95例。结果发现CK水平在早发型和晚发型SMA之间有差别,Ⅰ、Ⅱ型中有约1/3的CK明显增高,Ⅲb有90%,而Ⅲa有57%。CK水平与病程无关,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也与CK水平无关。CK在SMA中增高的机制不明,推测与肌纤维持续“纤颤”或“束颤”导致肌膜通透性增加有关。因此,CK增高与否不应再作为区分神经源性损害抑或肌源性损害的绝对指标。

电生理是区分神经源性或肌源性病变的敏感有效措施,但若经验有限或操作不当就会错误判断。前角损害的肌电特征为:纤颤、正尖波等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平均时限延长,波幅增高,可见巨大电位;感觉、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肌源性损害的肌电特征为:MUP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多相电位增加;有时可见纤颤、正尖波;感觉、运动传导速度正常。肌肉病理对于定性有重要意义,但在区分神经源或肌源性损害方面敏感性和特异性反不如肌电图。本例主要在肌电图检查上见到了典型神经源性肌肉病变的证据,病理仅起到了补充证明作用,肌纤维群组化并不是前角病变的独特表现。此外,肌肉病理一定要行冰冻切片,石蜡切片无诊断价值。冰冻切片在处理时要注意避免冰晶产生,否则会影响读片。本例在外院曾有“微小轴空改变”的病理诊断,估计跟制片时产生冰晶所致病理误判有关。

巨大电位是肌肉是在随意收缩时产生的一种特大的动作电位,频率一般为1~10Hz,时程5~30ms,振幅4mv以上,最高可达25mv。

在不能进行SMN基因检测或SMN基因检测为阴性的情况下,SMA Ⅳ型没有确切的临床诊断标准,一般符合成年起病和SMA的临床诊断标准即可考虑。SMA的主要临床诊断依据为:进行性发展的四肢肌肉无力和萎缩;电生理支持广泛的前角细胞病变;无上运动神经损害的证据。本患者虽无家族史,但临床表现与上述特点相符,且无糖尿病、肿瘤以及中毒等方面的依据,故诊断为SMA,由于起病年龄较晚,倾向于诊断SMA Ⅳ型。

诊断:运动神经元病-脊肌萎缩症Ⅳ型可能。

推荐记忆库:脊肌萎缩症的分型。

点评:辅助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但有时也会干扰甚至妨碍医生的判断,如何对待各种辅助检查提供的信息,医生必须具备一定去伪存真的能力,对既往检查结果有所怀疑时有必要调整思路并重复检查。


来源:《神经内科病例分析---入门与提高》
参编:徐蔚海 赵重波
页码:361-367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