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神经>>正文内容
神经

女60岁,2年来反复后枕部胀痛,按摩后可减轻

来源:    时间:2016年11月18日    点击数:    5星

女,60岁,右利手,家庭妇女。

主诉:反复发作性头痛2年。

病史:患者2年来反复后枕部胀痛,时有紧压感。可忍受,局部按摩后可减轻,不影响日常活动及睡眠。间或服药(不详)可缓解。发作时间持续数天至数周不等,间隔一至数月不等发作一次。不伴恶心、呕吐,无视物成双、视力下降。无发热、盗汗。另诉记忆力下降,行事“丢三落四”。否认情绪低落,自述日常社会交往正常。

四月前曾到我院求治,门诊行头颅CT检查:右额顶颞皮层下多发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图2-2-14)。

医生曾建议住院进一步诊治,但患者拒绝。本次入院前半月再发头痛,性质同前。来院行头颅CT增强扫描:病灶同前,病灶未见强化图(2-2-15)。

图2-2-14 右额顶颞皮层下多发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

图2-2-15 CT增强病灶未见强化

查体:T 36.7℃,P 82次/分,R 20次/分,BP 13/9KPa,神清,言清语利。理解判断力正常,自知力、定向力正常。近记忆力下降,远记忆可。脑神经(-),颈软,布、克氏征阴性。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对称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准稳。Romberg 征(-)。深浅感觉正常。颈椎各棘突无压痛,枕神经分布区域无压痛点。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院内观察:辅助检查:三大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腹部B超肝胆胰脾未见异常,胸片示心肺膈未见异常;腰穿:压力100mmH2O,脑脊液清亮,无色透明,总细胞数:5/μl,潘氏实验阴性。糖3.2mmol/L,氯化物124mmol/L,蛋白0.35g/L。IgG指数及合成率正常。VEP、BAEP及EEG未见异常。

头颅MR见右顶颞皮质下簇状分布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不一,较大病灶与白质走行方向较为一致(在冠状位及矢状位上较明显),达皮层下,无明显占位效应。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呈低信号,部分病灶间隔白质呈高信号,病灶未见强化。左侧半球有数处类似病灶。(图2-2-16)

分析:患者老年女性,表现反复头痛伴近记忆力下降。症状较为轻微,且不具特异性,神经科查体及影像学以外辅助检查无阳性发现。其影像学检查却表现奇特,如果仅从影像学反推临床表现或体征,我们会推测可能有认知障碍、痫性发作、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病理征阳性等症状及体征。患者无运动障碍证实其运动传导通路正常,感觉正常证实其感觉传导通路正常,SEP及VEP 正常说明未发现体感觉及视觉通路亚临床受累证据。

有症状,有影像病灶,无体征的头痛。提示病灶至少对长传导束的累及不严重。

A

B

C
 

D

E

F

图2-2-16 右颞顶颞皮质下簇状分布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不一,较大病灶与白质走行方向较为一致(在冠状位及矢状位上较明显),达皮层下,无明显占位效应。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B,C,D,E),FLAIR序列呈低信号(A),部分病灶间隔白质呈高信号,病灶未见强化(F);左侧半球有数处类似病灶

临床症状的轻微及体征的缺失,不支持破坏性病变如脑梗死、中毒、脑内炎症等疾病破坏脑组织,常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如瘫痪等;病灶的分布不支持外来性病变,如随血液等途径外来的栓子、病原体、瘤细胞等。为什么“厚右而薄左”?且此类病变大多分布于皮髓交界处。另一大类疾病如颅内肿瘤,多发性囊性病灶、无占位效应、无强化,无破坏或刺激性症状,时隔4个月病灶大小无变化,很难与肿瘤联系起来。种种迹象表明,颅内病灶倾向于良性病变。

讨论:本例属于不对称性异常扩大Virchow-Robin间隙(Virchow-Robin spaces,VRS),也可称之为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VRS 是在一个多世纪前由德国病理学家R.Virchow与法国生物学和组织学家C.P.Robin提出,后来命名为Virchow-Robin间隙[1],VRS将血管与周围的脑组织分离开来,是神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过去一直认为,VRS是蛛网膜下腔伴随穿通血管进入脑实质的延伸,与蛛网膜下腔是相通的。目前认为,VRS是与软脑膜下腔接续的。电镜与示踪剂的研究证明,大脑半球的VRS与蛛网膜下腔并不直接相通。VRS是软脑膜随着穿通动脉和流出静脉进出脑实质的延续而成。

按照所在部位,VRS分为三种类型:①随着豆纹动脉通过前穿质进入基底节区,称基底节型;②随着髓质动脉进入大脑半球灰质,延伸至白质,称大脑半球型。③也有些学者提出第三种类型,随着来自大脑后动脉的穿通动脉进入中脑的VRS,称中脑型。其中以基底节型最为常见。在VRS内的穿通动脉直径<0.4mm,血管周围有一很窄的间隙,约0.3mm,因此,在MRI上是看不到的。只有当VRS扩大到一定程度(直径>0.66mm)后,MRI才能显示。一般认为,直径<2mm的VRS属正常解剖结构,见于各个年龄组的健康人。20岁以下组出现率23%,21~40岁组出现率33%,41~60岁组出现率28%,61~80岁组出现率33%,超过80岁者出现率18%[2]。直径>2mm的VRS被认为是VRS扩大,Song等[3]报道约95%病例MR可显示扩大的VRS存在,另有研究显示在3.0 T场强的MR 中几乎所有病例均显示有轻微扩大的VRS存在。

强调MR在诊断VRS中的作用,VRS中含组织间液,MR各序列中VRS与脑脊液信号相同。因VRS部位、大小与腔梗灶相似,特别强调FLAIR 序列(见丁香视野)在诊断VRS中的地位,因VRS 中组织间液为自由水,在FLAIR序列中信号被抵制而呈低信号;而急、慢性腔梗呈高信号。但有些腔梗灶晚期可出现囊变,其FLAIR序列也呈低信号灶,使区分二者变得困难。Bokura等[4]通过MR及尸检对比研究显示根据病灶的大小、部位及分布是否对称来区分VRS与腔隙灶。如病灶位于非脑干及低位基底节区,在MR上病灶不超过2mm×2mm为VRS,而病灶大于3mm×2mm多为腔隙灶。如病灶位于脑干多考虑腔隙灶,如位于低位基底节区,则结合其他信息如病灶是否对称、病灶的形态等综合判断,如VRS多呈圆形或线形,而腔隙灶多呈楔形。强调病灶大小是区分二者最主要的因素,如何确切区分二者仍具有挑战性。

Ogawa等[5]提出VRS的MR诊断标准:①圆形、卵圆形或线形,边缘光滑,境界清楚;②各序列均与脑脊液等信号;③与穿支动脉走行一致;④无占位效应,病灶无强化。House等[6]报道有位于基底节区及中脑异常扩大的VRS有明显的占位效应,产生明显梗阻性脑积水症状,外科干预后,VRS缩小,随访大多缩小的VRS未再扩大。一般扩大的VRS可无症状,也可表现头痛、记忆力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可伴有肢体震颤、痫性发作等症状,机制不明。另如本例FLAIR序列显示病灶呈低信号,而病灶之间间隔部分呈高信号,研究显示可能与慢性缺血有关,部分活检示此为反应性胶质增生。

VRS与神经科疾病有密切联系(表2-2-3),MRI研究已经证实,脑白质病变增加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有着密切关系。而VRS扩大与脑白质病变有着一些相似的危险因素,VRS的大小和数量与脑白质病变的范围相关。MacLullich等[7]对社区抽样的97名65~70岁健康男性进行MRI研究,发现VRS扩大的数量增加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尤其是非文字想象和视空间能力。近期Tufail等[8]研究显示,VRS扩大在微血管病变中相当常见,可作为鉴别变性病痴呆与血管性痴呆的重要诊断工具。

表2-2-3 神经疾病伴发(扩大的)VRS

VRS异常扩大的机制还不清楚,一般认为VRS与年龄明显相关,提示VRS扩大可能是脑老化的表现。但也有研究显示其与年龄无关。Shiratori等[9]报道一例症状、影像表现与本例极其相似的病例,并提出异常扩大的VRS与病理无关的设想,本例目前的资料似乎应证这一设想。

诊断:不对称性异常扩大VRS。

点评:最常见的情况是基底节区的“多发血管间隙扩张”被误诊为“多发腔梗”。

参 考 文 献

1. Pearce JM. 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1821-1902). J Neurol, 2002, 249(4): 492-493

2. Aachiron A, Faibel M. Sandlike appearance of Virchow-Robin spaces in early multiple sclerosis: a novel neuroradiologic marker. Am J Neuroradiol, 2002, 23(3): 376-380

3. Song CJ, Kim JH, Kier EL, et al. MR imaging and histologic features of subinsular bright spots on T2-weighted MR images: Virchow-Robin spaces of the extreme capsule and insular cortex. Radiology, 2000, 214(3): 671-677

4. Bokura H, Kobayashi S, Yamaguchi S. Distinguishing silent lacunar infarction from enlarged Virchow-Robin spaces: 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athological study. J Neurol, 1998, 245(12): 116-122

5. Ogawa T, Okudera T, Fukasawa H, et al. Unusual widening of Virchow-Robin spaces: MR appearance. Am J Neuroradiol, 1995, 16(6): 1238-1242

6. House P, Salzman KL, Osborn AG, et al. Surgical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giant dilations of the perivascular spaces. J Neurosurg, 2004, 100(5): 820-824

7. MacLullich AMJ, Wardlaw JM, Ferguson KJ, et al. 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are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in healthy elderly men.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4, 75(11): 1519-1523

8. Tufail F, Mitra PD, Varma F, et al. Dilatation of the Virchow-Robin space is asensitive indicator of cerebral microvascular disease: stud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mentia. Am J Neuroradiol, 2005, 26(6): 1512-1520

9. Shiratori K, Mrowka M, Toussaint A, et al. Extreme, unilateral widening of Virchow-Robin spaces: case report. Neuroradiology, 2002, 44(12): 990-992

来源:《神经内科病例分析---入门与提高》

参编:徐蔚海 赵重波

页码:273-278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