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肿瘤>>正文内容
肿瘤

右耳听力渐进性下降伴耳鸣2年余,走路不稳1年,右侧牙痛伴面部麻木

来源:    时间:2016年12月19日    点击数:    5星

基本资料:患者,女性,50岁,右耳听力渐进性下降伴耳鸣2年余,走路不稳1年,右侧牙痛伴面部麻木、肌肉阵发性抽搐2周余。体检:音叉试验显示右耳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右侧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减退。

问题:

1﹒初步诊断考虑哪些疾病?有哪些依据?

2﹒需要补充询问哪些病史?

3﹒需要作哪些检查?

总结和点评:

问题1﹒初步诊断考虑哪些疾病?有哪些依据?

点评:初步诊断为桥小脑角占位。诊断依据:①单耳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同时有前庭神经(走路不稳)、三叉神经(牙痛、面部麻木)、面神经(面肌痉挛)等多个脑神经受累症状;②单耳感音神经性聋,一侧面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减退。点评:如果仅有单耳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可以考虑的诊断还有梅尼埃病、耳硬化、粘连性中耳炎。但是,如果还伴有其他脑神经受累症状,就要考虑桥小脑角占位,如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胆脂瘤、桥小脑角脑膜瘤。从发病率高低来看,首先考虑听神经瘤。

问题2﹒需要补充询问哪些病史?

点评:需补充病史包括:既往有无检查,如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情况,对进一步的诊断有帮助。还应了解有无其他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对患者全身状况的评估、治疗方案的制订很重要。

问题3﹒需要作哪些检查?

点评:需行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听力学检查 如纯音测听、言语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以及前庭功能检查,如眼震电图、冷热试验。如1~2个月内已作有关检查,不用重复作。

2﹒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显示内耳道骨性结构是否有增宽和侵蚀,增强MRI能发现内耳道或桥小脑角肿瘤。

3﹒全身重要脏器的检查 如心电图、胸片等。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能够确定诊断,并制订治疗方案。

【第二幕】

补充病史:患者右耳听力渐进性下降伴耳鸣,走路不稳,无明显发作性、有旋转感的眩晕。近期出现右侧牙痛伴面部麻木、肌肉阵发性抽搐。既往未作过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未经治疗。右侧角膜反射减弱,右侧面部感觉异常。面神经功能Ⅰ级。右耳听力丧失。前庭功能检查:右侧半规管功能明显减退。MRI:右侧以内耳道为中心的占位,向桥小脑角扩展,肿瘤最大径3.3mm,T1略低信号,T2高信号,Gd‐DTPA明显均匀强化。CT:右侧内耳道扩大。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相关检查结果如下:

1﹒纯音测听及言语识别率见图4‐6‐1。

图4‐6‐1 纯音测听及言语识别率结果图

2﹒听觉脑干反应(ABR)见图4‐6‐2。

3﹒前庭功能检查 见图4‐6‐3。

4﹒内耳道CT 见图4‐6‐4。

5﹒内耳道磁共振(MRI)见图4‐6‐5。

图4‐6‐2 听觉脑干反应结果图

图4‐6‐3 前庭功能检查结果图

图4‐6‐4 内耳道CT检查结果图

图4‐6‐5 内耳道MRI检查结果图

问题:

1﹒该疾病的进一步诊断是什么?

2﹒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分别有什么鉴别要点?

3﹒该疾病目前的治疗策略是什么?

4﹒该疾病可采取哪种手术方法?

总结和点评:

问题1﹒该疾病的进一步诊断是什么?

点评:根据患者的病史,应考虑的诊断有听神经瘤、桥小脑角胆脂瘤、桥小脑角脑膜瘤、面神经瘤。患者的右耳听力丧失。影像学特征有患侧内耳道扩大,以内耳道为中心的占位,向桥小脑角扩展,T1略低信号,T2高信号,Gd‐DTPA明显均匀强化。因此,最符合的诊断是听神经瘤,可排除:①桥小脑角胆脂瘤:T2高信号,Gd‐DTPA无强化;②桥小脑角脑膜瘤:多数呈半月形,与岩骨间的夹角多呈钝角,而内耳道扩大是听神经瘤的特征性征象;③面神经瘤:初发症状最多见是面瘫或面部痉挛,最常见的部位是膝状神经节。

颅底、桥小脑角疾病的病史、耳蜗及前庭功能状态、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在诊断中非常重要。

问题2﹒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分别有什么鉴别要点?

点评: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听神经瘤

占桥小脑角肿瘤的78%,应首先考虑。

2﹒桥小脑角胆脂瘤

70%以三叉神经痛起病,往往有患侧耳鸣、耳聋。检查可发现第Ⅴ、Ⅶ和Ⅷ脑神经功能障碍,面部感觉减退、面肌力弱、听力下降和共济失调。

3﹒桥小脑角脑膜瘤

占桥小脑角肿瘤的6%~8%。脑膜瘤女性较多,听神经瘤多见于男性;脑膜瘤引起前庭功能障碍少见;而对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影响多于听神经瘤。有时单从症状上很难区分听神经瘤和脑膜瘤,需要根据影像学特征区分。

4﹒面神经瘤

较罕见,其病多以面神经受累症状开始,如面肌痉挛或面瘫。

上述疾病有时单从症状上很难区分,需要根据影像学鉴别。

问题3﹒该疾病目前的治疗策略是什么?

点评:该疾病目前的治疗策略如下:

1﹒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2﹒观察适用于年龄大于60岁的内耳道内听神经瘤,且有条件接受定期MRI检查者,观察的第一年需每6个月进行一次MRI检查,以后可改为每年一次。若有肿瘤明显增长,则立即行手术治疗。

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适用于有外科手术禁忌证并且肿瘤小于2cm者。

该患者50岁,无全身其他系统重大疾病,肿瘤最大径3.3mm,因此,应采取手术治疗切除肿瘤。

问题4﹒该疾病可采取哪种手术方法?

点评:经迷路进路摘除听神经瘤。迷路进路适用于任何大小、不考虑保存听力的肿瘤,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面神经容易保存。

患者的右耳听力丧失,属于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协会(AAO‐HNS)听神经瘤的听力分级D级,没有实用听力。而肿瘤的最大径为3.3cm,所以没有听力保存意义,可采用迷路径路。乙状窦后径路和颅中窝径路虽然是听力保存手术,但切除大型肿瘤恐有残留。因此,鉴于迷路径路的优势以及上述听力、肿瘤大小等情况,决定采用迷路进路。

【第三幕】

补充资料:该患者择期接受了迷路径路右侧听神经瘤摘除术。术中保全了面神经的解剖完整,术后第1天面神经功能4级。术后第6天出现右耳后伤口有清亮液体渗出,同时有体温升高、头痛等症状。

问题:

1﹒手术后出现了什么并发症?是何原因?

2﹒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何?

3﹒听神经瘤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

总结和点评:

问题1﹒手术后出现了什么并发症?是何原因?

点评:患者出现了脑脊液漏、颅内感染、面瘫。脑脊液漏发生的原因可能有伤口愈合不好或缝合技术错误,脑脊液直接通过脑膜切口和缝合各层从切口漏出。颅内感染多继发于脑脊液漏之后。而大型听神经瘤术后的面瘫常不可避免。

手术结束缝合伤口时必须逐层严密缝合。

问题2﹒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何?

点评: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下:

1﹒脑脊液漏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①局部加压包扎,头高30°卧向患侧,使脑组织沉落在漏孔处,以利黏附愈合;②避免用力屏气、擤鼻、咳嗽,保持大便通畅,限制液体入量,低盐饮食;③口服乙酰唑胺(醋氮酰胺),减少脑脊液生成;④反复腰穿或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以减少或停止漏液,腰穿置管持续引流4天,大多数脑脊液漏可痊愈。

保守治疗4~5天后仍未好转,腰穿测脑脊液的压力(正常6~15cmH2O),若>15cmH2O,继续保守治疗3天,再次测压>15cmH2O,行脑室腹腔引流;若为11~15cmH2O,则需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打开原切口探查,重新填塞脂肪修补漏口。

首先采取非手术治疗,脑脊液漏多数能够停止,如不能奏效再采取手术治疗。

2﹒颅内感染的治疗

(1)反复腰穿和持续的脑脊液引流。

(2)脑脊液的细菌培养,每隔48~72小时复查。

(3)全身运用和椎管内注射敏感的、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颅内感染重在预防,一旦出现应积极处理。

3﹒面瘫的治疗

无特殊,可用神经营养药物。1年以后,可部分或完全恢复。

问题3﹒听神经瘤术后会有哪些并发症?

点评:听神经瘤术后并发症包括以下几种:

1﹒脑脊液漏

是颅底手术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大约为20%,其中1/3伴发脑膜炎,常伴有低颅压性头痛、听力下降、颅内血肿、脑积水等。听神经瘤术后脑脊液漏多数发生于术后1周,另有32%发生于术后10天。单纯的脑脊液漏可出现伤口、耳道、鼻腔持续渗出或流出清亮液体,低颅压性头痛,听力下降,耳闷,咽部咸味。脑脊液漏有诱发脑膜炎的潜在可能,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畏寒、脉速、体温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和颈项强直,则应引起警觉。脑脊液漏的诊断首先是确定漏出液的性质。脑脊液含糖量高,可用尿糖试纸测定。糖和β2转铁蛋白的存在可以鉴别脑脊液和其他液体。

2﹒颅内感染

多于术后一周出现,发生率约5%。无菌性脑膜炎常见,主要为血液、骨粉污染蛛网膜下腔所致。细菌性脑膜炎通常与脑脊液漏有关,约占30%。其他原因有术后切口感染未及时处理、术后较长时间的脑脊液引流、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鼻窦和鼻咽等鼻源性感染等。颅内感染可以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脑室炎、脑脓肿。其诊断应依据典型的中枢感染征象和神经系统体征,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培养检查可确诊。细菌性脑膜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临床状况进行性恶化。血液中白细胞明显增多、脑脊液中糖含量下降通常提示细菌性脑膜炎。

3﹒出血

常于术后即刻或术后1~2天发生,出血可为动脉出血(颈内动脉、椎动脉、脑膜中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或静脉出血(基底静脉、枕静脉、Labbe静脉)、静脉窦出血(乙状窦、横窦、岩上窦、岩下窦和上矢状窦等)。常见原因有:术中损伤大血管;术中止血不彻底;术中降颅内压过快、发生术区或远隔部位的出血,形成血肿;麻醉结束前后的血压波动过大;麻醉清醒过快、拔管不及时、患者持续躁动不安、血压升高过快。

4﹒神经缺血综合征和血管痉挛

发生率约2%~5%,相关因素有肿瘤的大小、术中牵拉(10%)、麻醉及术中用药(应避免长时间低血压、高碳酸血症、血液黏度过高)、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损伤、术腔积血等。可出现失语、失写和失读症,躁狂、兴奋或抑制、淡漠,嗜睡、反应迟钝和记忆力减退,幻视或幻听,偏瘫及肢体抽搐,癫痫发作。术前与术后CT、MRI对比,经颅Doppler超声(TCD),术前、术后单光子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可以协助诊断。

5﹒头痛

头痛的发生率为85.4%,<40岁多见,女性略多。侧颅底术后的头痛与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与手术径路有关,由颅内原因引起者多于颅外。可能原因有:切口的创伤引起枕部神经的损伤并向项背放射,颅骨的损伤引起创伤性骨炎,硬脑膜的牵拉,脑脊液漏引起颅压过低,出血和骨粉的沉积(积血引起血管痉挛、脑膜刺激),感染,颅外手术创面大及术中的过多牵拉等。

6﹒面神经损伤

面神经损伤常见于听神经瘤手术。肿瘤的大小、面神经黏附于肿瘤以及肿瘤是否长入面神经,是面神经功能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是,有经验的手术医师运用不同的手术径路,其面神经保护的结果相似,而并无证据显示保护听力的努力会增加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对术者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力求保留面神经功能。为达到这一目的,以下几点尤为重要:术前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术中面神经监护;锐性分离,避免牵拉和电凝;娴熟的手术技巧,尽可能保存神经解剖上的完整性。

如果出现面神经完整性中断,缺损较少时可以作面神经的端‐端吻合,缺损较大超过2cm则宜采用游离神经(如股内侧皮神经、耳大神经、腓肠神经)的移植或面‐舌下神经吻合术。神经移植的效果好于神经吻合。面‐舌下神经吻合术后18~24个月,面神经功能可恢复至Ⅲ~Ⅳ级(House‐Brackmann分级)。

来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作者:孔维佳
参编:王斌全 孔维佳 叶京英 田勇泉 刘世喜
页码:291-297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