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心血管>>正文内容
心血管

急性缺血性卒中时进行血管造影再灌注的时机

来源:环球医学编译    时间:2015年01月08日    点击数:    5星

2014年12月,发表在《Stroke》的一项研究基于不同的开始血管造影再灌注的时间和不同的再灌注率,使用决策分析模型比较两种治疗策略,即单独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静脉注射r-tPA与血管内治疗联合,在大血管闭塞(颈内动脉末端、M1和M2)的患者亚组中的有效性。

背景和目的:我们的目的为,基于不同的开始血管造影再灌注的时间和不同的再灌注率,使用决策分析模型比较两种治疗策略,即单独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静脉注射r-tPA与血管内治疗联合,在大血管闭塞(颈内动脉末端、M1和M2)的患者亚组中的有效性。

方法:我们应用卒中介入治疗(IMS)III的试验数据和综合的文献检索开发出一个决策模型。我们进行了开始再灌注时间的单向敏感性分析和开始再灌注时间和再灌注成功率的双向敏感性分析。我们也进行了概率敏感性分析,确定为了达到血管内治疗而进行再灌注的总时间的不确定性。

结果:在基础病例中,血管内治疗组(6.38的治疗调整生命年)比仅静脉注射组(5.42的治疗调整生命年)产生了更高的预期利用率。单向敏感性分析证实,除非到达再灌注的时间超过347分钟,否则血管内治疗要比仅静脉注射更具有优越性。双向敏感性分析证实,当再灌注的概率很高和达到再灌注的时间很短时,血管内治疗才为首选。概率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证实,与仅静脉注射相比,血管内治疗能够平均获得0.76的质量调整生命年(SD0.82)。

结论:在具有潜在局限性的事后模型中,与单独静脉注射r-tPA相比,静脉注射r-tPA后血管内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是,如果开始再灌注的时间超过347分钟,单独静脉注射r-tPA是推荐的治疗策略。这需要在一项大血管闭塞患者中进行的随机前瞻性试验中予以验证。

(选题审校:易湛苗 编辑:吴刚)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决策分析模型:在决策问题中,每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称之为行动,记为a,而所有可能行动a的集合称为行动空间,记为A。在决策中,把行动确定以后,目标值所领带的参数称为状态,让为θ的集合称作状态空间,记为Ω。行动在状态下产生的后果,可以用收益或损失表示,在决策中,收益函数、损失函数均称为决策函数,记为F(θ,a)。决策函数是决策的依据,它与行动空间、状态空间一直构成了决策系统,记为(Ω,A,F)。)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