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临床用药>> 肿瘤>>正文内容
肿瘤

局部放疗+GMSF使转移性实体瘤患者出现异位效应

来源:环球医学编写    时间:2015年08月10日    点击数:    5星

异位效应是指远离放射区域出现的放疗诱导的肿瘤病灶衰退。2015年7月,发表在《Lancet Oncol》上的一项研究观察到,在部分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放疗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能带来异位效应。

 

背景:异位效应描述的是远离放射区域出现的放疗诱导的免疫介导性肿瘤病灶衰退。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强效刺激剂。研究人员推测利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促免疫效果可能引起转移性肿瘤患者的异位效应。

 

方法:稳定或进展的转移性实体瘤患者,在进行单药化疗或激素治疗,有至少3个远处可测量的病灶位点,1个转移部位同步进行放疗(10次35 G,2周以上y)联合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放疗期间的第2周起,每日皮下注射125μg/m2,共2周)。在第2个转移部位重复上述治疗。本次试验采取Simon最优两阶段设计:前10名患者中至少有一位出现异位效应,则可再纳入19名患者参加第2阶段研究。如果前10名患者中没有出现异位反应,则视试验无效并终止。研究设定的主要终点是出现1个异位效应的患者比例(定义为最佳异位病变响应的最长直径内至少下降30%),次要终点是安全性和生存期。试验采取意向治疗分析。该试验已授权完成,并已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编号NCT02474186。

 

结果:从2003年4月7日至2012年4月3日,研究共纳入41例转移性肿瘤患者。在Simon优化2阶段方案的第1阶段,共10名患者入选:前10名患者中共4例出现异位效应。因此,该试验进行到第2阶段,按照计划另外纳入19名患者参加。此后由于方案修订又纳入12名患者。最初的29名患者中共有8例异位效应(27.6%,95%CI 12.7~47.2),最终的41名患者(4名非小细胞肺癌、5名乳腺癌患者和2名胸腺肿瘤患者尤为显著)中出现异位效应的有11例(26.8%,95%CI 14.2~42.9)。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是疲劳(6例)和血液病(10例)。此外,有1名患者出现4级肺栓塞的严重不良事件。

 

解释:在部分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放疗与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能产生客观的异位效应。此发现使得原位抗肿瘤疫苗的设想可能变为现实。该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

 

英文链接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095785

 

 

(选题审校:张萌萌 编辑:朱婧)

(本文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翟所迪教授及其团队选题并审校,环球医学资讯编辑完成。)

 

(专家点评:)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