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妇产>>正文内容
妇产

女26岁,因妊高征,失血性贫血入院

来源:    时间:2016年06月28日    点击数:    5星

[病史摘要]

患者,26岁,打工农民。初产妇,产前按期体检,血压及尿常规正常。于1999年6月25日早上3时45分,在当地卫生院顺娩一女婴,体重4000g,无窒息。产后不久发生阴道大出血,具体数量不详。当即给予缩宫、清宫处理并输全血400ml 后出院。出院第3日,全身浮肿,明显心慌、气促,精神有些错乱、呆滞,尿量减少并呈洗肉水样,入住县医院。当时血压150/90mmHg,查血常规HB 51G/L,PLT 94 ×10 9/L,WBC 10.6 ×10 9/L,网织红细胞2.8%。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以“妊高征,失血性贫血” 收住院,并予输血、降压、利尿及其他对症处理。住院期间查肝功能仅酶学轻度升高;肾功能BUN 32.29mmol/L,Cr 459.6μmol/L;心脏B 超示左心室明显扩大,同时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瓣轻度返流,考虑围产期心肌病;腹部B 超示肝大,双肾乳头水肿;未查凝血功能。住院6天,输全血1200ml,血红蛋白上升不明显,一直尿少<400ml/d,全身浮肿加重,以“妊高征(重度),贫血(重度),急性肾功衰(尿毒症期?),围产期心肌病” 于1999年7月3日转入我院。自产后偶尔发热,无明显腹痛及腰痛,阴道出血正常。

患者入院时因明显咳嗽,左下肺少许湿性音,双肺偶可闻及哮鸣音而先住呼吸内科。全胸片检查,示心胸比例扩大,左下肺无明显实变。行抗感染治疗及其他对症处理3天,肺部感染初步控制,而BUN、Cr 不断上升转泌尿内科。此时查肝肾功能BUN 38.60mmol/L,Cr 647μmol/L,UA 54μmol/L,ALT 58I U/L,AST 171 I U/L,胆色素正常。查尿常规红细胞和尿蛋白均(+++),尿比重1.015,胆色素(-)。尿钠浓度14.86mmol/L,24小时尿蛋白定量5.4g,圆盘电泳混合性。血常规WBC 7.01 ×10 9/L,其中中性粒细胞84.4%,HB 53.2g/L,PLT 31 ×10 9/L,网织红细胞8.2%。凝血功能常规正常,查血免疫球蛋白、抗“O”、补体等均正常,查狼疮细胞、抗核抗体及其他自身免疫性抗体均阴性,Coombs 试验阴性。至此,肾功衰原因仍不清,经利尿治疗,尿量维持在每天1500ml 左右,考虑肾功衰:非少尿型、肾前性可能性较大。继续给予输血1200ml 治疗及其他对症支持处理,血红蛋白开始上升并达到89G/L,尿量亦正常。但肾功能继续恶化,Cr 达728μmol/L,K+5.7mmol/L,于7月15日进行血液透析。此后肾功能开始恢复,7月26日恢复正常,同时患者血压及尿常规亦逐步恢复正常,全身浮肿消退。患者仍诉心慌、乏力不能平卧,与贫血不成比例。复查心脏彩超,提示左心室明显扩大,维持围产期心肌病诊断,同时还发现心包轻度积液,肝肾B 超检查正常。多次EKG 检查:窦性心率,时而心动过缓,时而心动过速,并伴ST‐T波广泛改变,无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及早搏,转心脏内科治疗。嘱卧床休息并给予营养心肌激化液,黄芪注射液静滴等治疗10天,一般不适初步缓解,复查心电图正常。住院后期,阴道一直出血,相当月经量,查血尿HCG 阴性,子宫B 超示复旧不良,经缩宫治疗,渐转为浆性恶露,同时我科会诊就肾衰原因,提出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PHUS)诊断,于1999年8月6日出院随访。

出院诊断:①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②围产期心肌病;③肺部感染等。随访3年至今,患者心肾功能正常。

[诊断要点分析]

1﹒产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产后3日内发病,尿少并呈洗肉水样;短时间内非免疫性(Coombs 试验阴性)不明原因贫血,实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肾功能损害至肾功衰;能排除已知其他原因引起肾功衰如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等可能。

2﹒围产期心肌病

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史;特定时间内发病如产后一月内发病,感心慌、气急,甚至不能平卧,与贫血不成比例;心电图异常;超声心动图符合围产期心肌病改变;可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室扩大。

[鉴别诊断要点]

1﹒妊高征性肾功衰

患者产前一周曾到乡卫生院检查,血压及尿常规均正常,产时产后一日内血压亦正常。此后血压升高应系肾功能损害,尿少、液体潴留所致。况且当患者肾功能恢复正常时,其血压亦恢复正常。尿蛋白阳性由PHUS 中血红蛋白尿引起,因其出现与消亡时间与PHUS 转归相一致。有一部分PHUS 患者可同时存在有妊高征,并且妊高征可能是PHUS 的一个诱因。但本例似不考虑妊高征诊断,更不考虑重度妊高征。据此可排除由重度妊高征引起肾功衰的可能性。

2﹒HELLP 综合征

易与PHUS 混淆,两者发病机制有些相似,均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但后者微血管病性溶血发生部位在肾脏,因此,呈现出肾功能损害或衰竭;而前者发生部位在肝脏,因此更多呈现出肝功能受损害的表现,如肝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胆色素代谢异常等。很明显本例临床表现是以肾衰为主,肌酐仅轻度升高。另外HELLP 综合征多为重度妊高征的并发症,并多在产前发病,亦与本例不符,但不排除两者合并存在,但以PHUS 临床表现为主的临床复杂情况。

[治疗原则]

对PHUS 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轻症初起时可在一般支持疗法基础上,每天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疏通微循环。贫血严重时可适当输血或给新鲜冰冻血浆,以补充红细胞和其他凝血因子。尿少血压高者可予降压利尿治疗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重症者除上述治疗外,在高凝状态期及早应用抗凝剂肝素,病情已晚即不宜用肝素治疗。若已进入尿毒症期或有血透指征如肌酐≥700μmol/L、血钾≥6.5mmol/L、无尿两天,即尽早作血液透析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并帮助肾功能恢复。

至于围产期心肌病的治疗,强调卧床休息,并运用扩管和利尿药适当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慎用强心药;配合多种营养心肌的支持治疗等。

[相关新进展]

PHUS又称特发性产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发生在正常妊娠和正常分娩后2~6周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肌病并发心衰,癫痫样发作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特征为贫血,血中出现大量破碎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而血小板减少不很常见,但现在多数观点认为血小板减少为诊断微血管病性溶血的必备指标。

关于PHUS 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很清楚,一般认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变是主要的致病途径。各种因素及炎性物质通过不同方式,导致微血管内皮损伤,激活血小板使其在损伤部位聚集,大量纤维蛋白在血管内沉积,加上血管内皮本身的肿胀,使管腔变窄。同时,腔内纤维蛋白形成丝网,红细胞及血小板经过时受纤维蛋白网的机械作用,而遭损伤,引起微血管性血栓、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肾小球,则会导致肾衰。PHUS 肾脏的病理改变不尽相同,主要的病理改变有下列两型:①肾硬化型,病变主要累及动脉/小动脉。此型损害有时十分显著,曾被一些作者强调,称产后肾硬化症。②血栓形成性微血管病性损害,主要累及肾小球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其形态特征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广泛微血栓形成;内皮下有时可见大量沉积物;病程长者,肾小球囊上皮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球囊粘连、闭塞,肾小球呈透明性变等。

治疗:关于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各种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维持体液平衡及透析。重症高凝患者宜早期应用肝素。

预后:至于本病的预后,肾硬化型肾功能损害常不可逆,而由微血管内凝血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即预后并非都差。

由于PHUS 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多样化,加之患者两次转诊,进入我院后又辗转多个科室之间,缺乏对病情的连续观察及全面分析,未能早期作出诊断。若是将症状涉及所有科室组织起来,一起讨论,本例是有较早作出诊断条件的。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液涂片查找破碎红细胞亦未进行,使诊断依据缺乏必要的完整性,若是有肾穿刺检查结果,将使诊断更具全面性,权威性。好在强有力的各种对症支持处理情况下加之血液透析,患者预后尚好,值得欣慰。

来源:《妇产科疑难病案》
作者:胡伦颖
参编:刁路明 马建鸿 马玲 王大刚 王燕
页码:83-84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