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妇产>>正文内容
妇产

垂体催乳素腺瘤术后继发性低促性腺素性闭经1例

来源:    时间:2024年06月04日    点击数:    5星

28岁女性,10年前因头晕、视物模糊、闭经1年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垂体催乳素腺瘤”,并开颅行垂体部分切除术。术后复查PRL 175.34mIU/L,但仍无月经来潮,未行进一步检查及治疗。现婚后2年,未避孕,未孕,男方精液检查基本正常。该患者怎么了?如何诊治?

一、病历摘要

28岁女性,因“垂体瘤术后闭经10年”就诊。10年前患者因头晕、视物模糊、闭经1年就诊于外院,脑垂体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垂体瘤直径 18mm,PRL 5 500mIU/L,诊断为“垂体催乳素腺瘤”,并开颅行垂体部分切除术。术后复查PRL 175.34mIU/L,但仍无月经来潮,未行进一步检查及治疗。现婚后2年,未避孕,未孕,男方精液检查基本正常。

1.体格检查
五官、外貌正常,身高160cm,体重45kg,甲状腺未触及异常,双侧乳房体积小,无溢乳,无腋毛,外阴散在稀发阴毛。既往身体健康,家族无类似疾病。

2.妇科检查
外阴发育差,阴道畅,子宫颈小、光滑,子宫前位、幼稚型,双侧附件区未扪及。

3.辅助检查
(1)垂体兴奋试验无反应,甲状腺激素及生长激素水平正常,染色体检查为46,XX。性激素六项示:FSH 0.55U/L,LH 0.21U/L,E2 220pmol/L,P 0.25nmol/L,PRL 184.45mIU/L,T 0.05ng/ml。
(2)妇科超声:幼稚子宫,前位,大小3.3cm×2.3cm×2.4cm,内膜线样,双侧卵巢回声偏实性,右卵巢3.0cm×1.3cm,左卵巢2.4cm×1.0cm,无明显卵泡。
(3)头颅MRI:未见明显占位。

4.诊断
(1)继发性低促性腺素性闭经。
(2)不孕症。

二、治疗措施及随诊

给予雌、孕激素序贯疗法,即戊酸雌二醇片2mg/d,连服21天,最后10天加用地屈孕酮片,每天口服10mg,停药撤退性出血第5日起重复应用,并配伍中成药连续6个周期。6个周期后患者自诉乳房明显增大,阴毛腋毛增多,月经规律且经量增多。月经第2天FSH 16.49U/L,E2 153pmol/L,P 0.4nmol/L。第7个周期开始月经第3天肌内注射人类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起始剂量即为150IU/d,连用15天后根据卵泡发育情况增减剂量,最大剂量未超过225IU/d,卵泡直径大于18mm,尿LH(+)时肌内注射hCG 10 000IU,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 > 8mm,并指导隔日同房,排卵后给予黄体酮支持。患者于停经30天后测血β-hCG 159.87mIU/ml,停经45天行阴道彩超示:宫内单胎妊娠,并见原始心管搏动,并于孕早期及时补充黄体酮至妊娠12周,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三、病例分析

垂体肿瘤中以垂体催乳素腺瘤较为常见。因垂体在下丘脑释放的GnRH的控制下分泌FSH与LH,两者直接控制卵巢周期性变化。随着PRL的升高,抑制下丘脑GnRH的分泌,女性全身处于低雌激素状态,长期雌激素不足会在生理、心理上对女性产生不良影响,出现闭经、不孕等。而这种低促性腺素性闭经手术治愈率低、效果差,这不仅与患者肿瘤大小、压迫位置有关,而且也受到病程、血PRL水平的影响。由于患者垂体瘤术后10年间未进行特殊治疗,双侧卵巢明显萎缩,功能减退,几乎无卵泡发育,妊娠概率明显减低,而卵泡的生长发育成熟主要受控于FSH和LH。由于缺乏垂体促性腺激素(FSH、LH)兴奋条件,单纯补充雌、孕激素周期替代治疗,只能起到维持女性第二性征,防止子宫、卵巢萎缩及远期并发症的目的,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育龄女性需加用促性腺激素刺激卵泡发育。由于患者术后垂体去势,FSH、LH处于过低水平,以往研究发现单纯应用FSH不仅雌激素水平低,而且FSH剂量大,卵子质量差,效果不佳,故在3个周期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后,给予hMG启动卵泡发育。hMG中含有FSH和LH,两者之间的比例为1:1,LH能刺激内源性雄激素产生以提高窦卵泡对FSH的敏感性,不仅对促性腺激素反应明显,而且使卵泡显著增长,对子宫颈黏液及子宫内膜影响小,初始应用150IU/d并未对卵巢产生过度刺激,最终实现排卵受孕。

参考文献
[1] 王伟军, 史峰, 王芳, 等. 原发性空蝶鞍筛查及30例临床分析[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20, 25 (5): 209-211.
[2] 阮坤炜, 成拾明, 郑武, 等. 34例首诊于眼科的空蝶鞍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 山东医药, 2020, 60 (15): 88-91.
[3] 王含必, 姚勇, 邓成艳, 等. 垂体功能性促性腺激素腺瘤临床病例分析[J]. 生殖医学杂志, 2019, 29 (2): 149-154.
[4] MOLITCH 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ituitary Adenomas: A Review[J]. JAMA, 2017, 317 (5): 516-524.
[5] LI J, JIANG S, et al. Case report of a pituitary thyrotropin-secreting macroadenoma with Hashimoto thyroiditis and infertility[J]. Medicine (Baltimore), 2018, 97 (1): e9546.
[6] VIVIAN T, NORA J, MICHAEL B, et al. Expression of SRY-related HMG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s (Sox) 2 and 9 in craniopharyngioma subtypes and surrounding brain tissue[J]. Sci Rep, 2017, 7 (1): 15856.
[7] HONEGGER J, NASI-KORDHISHTI I, GIESE S. Pituitary adenomas[J]. Nervenarzt, 2019, 90 (6): 568-577.

知识来源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最新会议

    [err:标签'新首页会议列表标签'查询数据库时出现异常。有关错误的完整说明,请到后台日志管理中查看“异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