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妇产>>正文内容
妇产

绝经后期颗粒细胞瘤致子宫内膜增厚1例

来源:    时间:2024年05月07日    点击数:    5星

57岁女性,绝经5年。常规体检时,彩超检查发现内膜厚约0.9cm,右卵巢内可见低至无回声,给予地屈孕酮治疗,发现有撤退性出血。因子宫内膜增厚给患者做了宫腔镜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除外了子宫内膜不良病变,继续用地屈孕酮后半周期调经治疗,半年余后复查彩超,仍提示右附件区囊性肿物,且较前有所增大,如何诊治?

一、病历摘要

57岁女性,主因“绝经5年余,体检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就诊。

1.既往史
患者既往无慢性疾病和肿瘤病史,无肿瘤家族史。

2.月经、婚育史
适龄结婚,G1P1,剖宫产分娩。平素月经规律,49岁自然绝经,绝经后无阴道出血、腹痛等不适;未应用绝经激素治疗。

3.治疗经过
2017年9月患者绝经5年常规体检,妇科检查无异常,彩超检查发现内膜厚约0.9cm,右卵巢内可见低至无回声(图1),考虑诊断“盆腔肿物、子宫内膜增厚待查”,给予地屈孕酮10mg,口服,2次/d,共10天,停药后有少量阴道出血。用药后1个月化验结果提示:FSH 44.39mIU/ml、LH 26.6 3mIU/ml、E2 36.0pg/ml;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 16.80U/m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2.32ng/ml、CA19-9 27.49kU/L。门诊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绝经期”,建议行宫腔镜检查。术中见子宫腔有一直径约0.8cm的息肉样物并摘除,其余内膜未见异常。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腔)子宫内膜息肉。术后继续应用地屈孕酮后半周期治疗5个月,每月均有少量撤退性出血。2018年4月,宫腔镜检查后6个月再次复查盆腔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厚约0.8cm,回声欠均;右附件区可见无回声,大小约2.8cm×2.1cm,边界清,内透声差。复查性激素:FSH 45.56mIU/ml、LH 41.09mIU/ml、E2 44.0pg/ml、P 1.12ng/ml;CA12-5 13.50U/ml、CEA 2.69ng/ml;因“子宫内膜增厚、右附件区囊性肿物,不除外性索间质肿瘤”,建议手术探查。患者于2018年6月15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腹腔镜探查、粘连松解及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前位、萎缩、表面光滑;左附件:卵巢大小3cm×3cm×2cm,卵巢及输卵管外观未见明显异常;右附件:卵巢实性增大约4cm×4cm×3cm,卵巢及输卵管外观未见明显异常。术后病理诊断:右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大小2.7cm×2cm×1cm,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检测结果,符合颗粒细胞瘤;子宫内膜息肉,其余子宫内膜呈增殖期改变。该患者为成人型颗粒细胞瘤,术后随访至今,未发现复发征象。

图1 超声下的卵巢肿物

4.确定诊断
(1)右卵巢颗粒细胞瘤。
(2)绝经后期。

二、病例分析

卵巢颗粒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urs,GCT):属于性索间质肿瘤,发病率为(0.05~1.70)/100 000。GCT呈低度恶性,占卵巢恶性肿瘤的2%~5%,大多数患者诊断时手术病理分期为Ⅰ期,5年生存率高达90%,但是易远期复发,复发多见于初始治疗5~10年后,20年生存率低于50%。
GCT能分泌雌激素,临床表现有不规则阴道出血、闭经、不育、子宫内膜病变、假性性早熟和腹痛或腹胀。体格检查可有盆腹腔包块或胸腔积液、腹水,故能早期发现。多数GCT的预后相对较好,但是也有一些肿瘤具有侵袭性或倾向于术后多年复发,故明确诊断和预测预后对于有效治疗十分重要。

1.病理学检查

病理上GCT分为成人型GCT和幼年型GCT。成人型GCT占卵巢肿瘤的1.5%,占GCT的95%,其中约5%发生在月经初潮前,33%发生在育龄期,62%发生在绝经后;95%为单侧。幼年型GCT仅占GCT的5%,其中45%发生在10岁以下,32%发生在10~20岁,20%发生在20~30岁,3%发生在30岁以后;98%为单侧。

2.实验室检查

(1)抑制素测定:
抑制素是卵巢颗粒细胞分泌的一种二聚体的蛋白激素,属转化因子家族,可抑制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Boggess等发现,GCT患者的抑制素水平比正常女性高,并且抑制素水平在GCT临床消退期间呈持续下降,而在复发前约11.5个月再次升高,且升高程度与肿瘤大小直接相关。若在GCT临床消退期间抑制素水平上升,则提示存在隐性病灶。因此,测定血清抑制素水平有助于GCT的诊断和监测。

(2)抗米勒管激素测定:
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简称为AMH,在男性胎儿发育过程中,AMH抑制米勒系统发育。卵巢也产生AMH,青春期后其水平显著下降。Rey等研究发现,正常绝经后妇女不表达AMH,育龄妇女及卵巢腺癌和囊肿、非卵巢的恶性肿瘤组织中AMH表达呈低水平( < 5.0μg/L),而90%的成人型GCT的AMH表达呈高水平(6.8~117.9μg/L)。因此,AMH可作为成人型GCT的肿瘤标记物,而且由于AMH仅在性索间质肿瘤组织中表达,特异性高于抑制素。

(3)其他:
如卵泡调节蛋白(follicle regulatory protein,FRP)、胶原和层粘连蛋白测定,也有助于诊断。

3.GCT的治疗

(1)手术治疗:
手术一直是治疗GCT的首选方案。GCT的诊断往往在手术中才能明确,一旦诊断明确,最好行全面的分期手术,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大网膜、阑尾、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

(2)化疗和放射治疗:
GCT症状出现早,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ists and Obstetricians,FIGO)临床分期标准,诊断时为Ⅰ期者占60%~78%。观察表明,对于Ⅰ期患者,手术后是否辅以化疗,5年生存率相同(94%~100%),故对Ⅰ期无高危因素的患者,治疗以手术结合随访即可;但是对于有高危因素(术前肿瘤破裂、高分裂相或分化差)的Ⅰ期患者及Ⅱ期以上或复发患者,术后需辅以化疗或放疗。

4.GCT的预后相关因素

确定与GCT相关的预后因素,对制订术后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十分重要。

(1)临床分期:Ⅰ期患者5年生存率达90%~100%,而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44%~64%。表明临床期别与预后呈显著相关性。
(2)高核分裂相:核分裂相 < 4/高倍镜视野者,5年生存率为100%;核分裂相为5~9/高倍镜视野者为80%; > 10/高倍镜视野者为0。
(3)年龄、肿瘤大小及术前肿瘤破裂情况:对幼年型GCT患者来说,年龄 < 10岁和假性性早熟者,预后较好。年龄 > 40岁,初发肿瘤直径 > 5cm者,预后较差。术前肿瘤破裂使临床期别升高,同时提示肿瘤生长迅速,是复发的高危因素。
(4)其他,如DNA倍体和S期片段比、Ki-67和P53基因等也对判断预后有帮助。

根据STRAW+10女性生殖衰老分期,该患者处于绝经后期。该患者初诊就医发现子宫内膜增厚。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常见于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癌等;结合性激素检测E2 36.0pg/ml( > 20pg/ml);彩超提示右卵巢偏囊性肿物;患者无绝经后激素治疗,因此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升高伴子宫内膜增厚,说明有内源性雌激素分泌;患者已处于绝经后期,说明体内存在分泌雌激素的肿瘤,结合彩超提示患者有卵巢偏囊性肿物,应该想到有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可能,应及早行宫腹腔镜探查术,以早期明确诊断。该患者给予地屈孕酮治疗,发现有撤退性出血,性激素看到E2高于绝经后水平,就考虑患者未绝经;因子宫内膜增厚给患者做了宫腔镜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除外了子宫内膜不良病变,继续用地屈孕酮后半周期调经治疗;半年余后复查彩超,仍提示右附件区囊性肿物,且较前有所增大,考虑卵巢肿瘤的可能,建议患者手术治疗。

综上,绝经后女性,如果出现阴道出血、子宫内膜增厚,化验检查显示雌激素水平升高,超声显示卵巢增大、囊肿等与绝经不符的表现,要想到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可能,尽早手术探查,一旦明确诊断即行肿瘤分期手术,期别高者可辅以放化疗,并注意术后随访以防复发。

知识来源
人卫知识数字服务体系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

热点文章

  • 还没有任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