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476011
环球医学>> 病例解读>> 儿科>>正文内容
儿科

第三胎出生时不明原因血小板减低 高度怀疑这种病

来源:    时间:2019年12月27日    点击数:    5星

33岁女性的第3胎出生时PLT为213×109/L,HPA‐1a/1b型。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有哪些检测技术可用于血小板分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

1﹒临床病史

患者:女性,33岁,孕妇。症状:孕妇血型A型,Rh(D)阳性;在第3次妊娠(第3胎,G3)早期,血清抗人类血小板同种抗原1a型(HPA‐1a)抗体阳性、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抗体阳性,血小板同种抗原为HPA‐1b/1b型;新生儿父HPA为纯合子HPA‐1a型。妊娠第26、33周时,经脐穿刺测定胎儿血小板计数(PLT)为176×109/L和169×109/L;胎儿经阴道分娩,HPA为HPA‐1a/1b型,PLT为213×109/L。第1胎(G1)出生时有瘀斑,PLT为12×109/L,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小板输血治疗。第2胎(G2)在第6、10、18周超声检查无异常;妊娠21周时行羊膜穿刺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证实胎儿血小板抗原为HPA‐1a/1b型;妊娠21~34周,经脐穿刺作4次PLT检测,结果为(110~129)×109/L,第2胎也经阴道分娩,PLT为146×109/L。既往史:有膝关节手术史。家族史:无新生儿血小板减低症。药物史:有可待因过敏史。体格检查和其他检查:无特殊异常。

2﹒检验结果

本患者3胎实验室新生儿检验结果:第1胎(G1)出生时有瘀斑,PLT为12×109/L;第2胎(G2)出生时PLT为146×109/L,HPA‐1a/1b型;第3胎(G3)出生时PLT为213×109/L,HPA‐1a/1b型。

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低症相关的血小板同种抗原见表1。

表1 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低症相关血小板同种抗原

3﹒问题与解答

(1)本患者第3次妊娠的新生儿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答:最可能的诊断是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低症(NAIT)。

(2)患者第3次妊娠与之前的妊娠有何区别?

答:本次(第3次妊娠)孕妇血小板抗原是HPA‐1b/1b型,新生儿父血小板抗原为纯合子HPA‐1a型,第3胎胎儿血小板抗原是HPA‐1a/1b型。

新生儿有瘀斑、紫癜、出血,或在出生时有不明原因血小板减低,则高度怀疑NAIT。NAIT患病率为1/1500~1/5000,诊断需排除血小板板减低症的其他原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孕妇服用药物后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低性紫癜(自身免疫血小板减低性紫癜)、新生儿败血症等。当胎儿获得来自父亲遗传的血小板抗原或输血后血小板抗原,而母体内无这种抗原时,母亲免疫系统就会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IgG抗体),通过胎盘与胎儿血小板结合,结合抗体后的血小板通过胎儿网状内皮系统经血液循环中排除,就可出现新生儿PLT减低、而孕妇PLT正常的典型征象。在妊娠14周时血小板抗体就可经胎盘到胎儿,妊娠18~19周抗体滴度达到最高值,故妊娠早期就可能因血小板破坏引起胎儿血小板减低和脑出血。

与新生儿红细胞同种免疫溶血性疾病不同,NAIT可对60%第1胎患儿造成严重影响。第1胎后,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低的复发率可超过75%,严重程度不亚于第1胎。血小板减低症的严重程度与抗体滴度直接相关,本患者第1胎(G1)为NAIT,后继两胎G2和G3则非NAIT患儿,此现象很少见,故可能另有机制。如胎儿父亲HPA等位基因是杂合子,则NAIT的复发率是50%;如父亲为纯合子,则复发率为100%。而且,NAIT的发病程度轻,可能无症状(如偶见血小板减低),重则有脑出血。脑出血是NAIT的主要并发症,发病率为10%~20%;其中,25%~50%胎儿在子宫内就已发病;脑出血会引发痉挛、脑瘫、肌张力低下、皮质盲、发育迟缓、癫痫发作和神经运动性阻滞。

(3)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低症最常见什么抗体?

答:与NAIT相关的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中,最常见HPA‐1a,频率达98%(参见表1)。HPA‐1a抗原的抗原性与红血细胞D抗原不同,故即使未采取预防性治疗,发病率仍很低。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同种异体免疫,特别是DR52a与HPA‐1a相关,DR6与HPA‐5a相关。NAIT血小板特异性抗原还包括HPA‐5b(18%~19%)、HPA‐4(3%~4%)、HPA‐2a和HPA‐3a。NAIT也可是因母体抗HLA抗体引起。在85%病例中检测到产妇有针对特异性血小板抗原的抗体;即使未检测到抗体,也不能排除NAIT的可能。

(4)有哪些检测技术可用于血小板分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

答:许多技术应用于血小板分型和母亲血小板抗体的检测,最常见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沉淀法、混合被动血液凝集试验、流式细胞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小板抗原固定术(MAIPA)以及基于DNA的检测法。

(姚怡婷 熊立凡)

 

来源:《临床病例检验结果剖析》
作者:巫向前
页码:93-96
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价此内容
 我要打分

现在注册

联系我们